天道昭彰


   天道:天理;昭彰:明显。指老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iān dào zhāo zhāng
成语注音 ㄊ一ㄢ ㄉㄠˋ ㄓㄠ ㄓㄤ
成语简拼 tdz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Heaven at last repays a crime.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天道:天理;昭彰:明显。指老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清朝野史大观》第三卷:“乃恶积贯盈,自行败露,此实天道昭彰,可为天下盗窃虚名妄肆异议者戒。”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如此剧贼,却被小孩子算破了,岂非天道昭彰。”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气候:~气。~冷。 季节,时节:冬~。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 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 〔~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①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②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线条:铅笔~儿。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光明:~明。~~(➊明亮的样子,如“日月~~”;➋明白事理。如“贤者以其~~,使人~~”)。 明显,显著:~著。~彰。~布。~雪(揭明真情,洗清冤枉)。

明显,显著:~~。昭~。~明。欲盖弥~。 表明,显扬:表~。~善瘅恶(表扬好的,憎恨坏的)。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天』

《唐韻》《正韻》他前切《集韻》《韻會》他年切,𠀤腆平聲。 《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 《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 《易·說卦》乾爲天。 《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 《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 《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 《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殻。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今西洋曆說,天一層緩似一層,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  又星名。 《爾雅·釋天》天,根氐也。 《周語》天根見而水涸。  又古帝號。葛天氏,見《疏仡紀》。  又神名。 《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爲目,臍爲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𠛬。 《陶潛詩》𠛬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獸名,非。  又地名。 《蜀地志》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曰漏天。 《杜甫詩》地近漏天終歲雨。  又山名。 《九州要記》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 《註》天山,卽祁連山。  又天,樂名。鈞天廣樂,見《史記·趙世家》。  又署名。 《唐六典》內閣惟祕書閣,宏壯曰木天。今翰林院稱木天署。  又景天,草名。 《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又髡𠛬。 《易·暌𧰼》其人天且劓。  又姓。漢長社令天高。見《姓苑》。○按先韻,古與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鐵因反。考之經史皆然,惟《易》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與庚靑通耳。《正字通》謂,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論頗正大。𠀑,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道』

《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 《說文》所行道也。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 《詩·小雅》周道如砥。 《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 《書·禹貢》九河旣道。 《註》順其道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 《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 《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 《正韻》言也。 《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 《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 《論語》道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 《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又從也。 《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 《山海經》風道北來。 《註》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 《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 《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集韻》道古作𡬹。註見辵部九畫。

『昭』

《唐韻》止遙切《集韻》《韻會》《正韻》之遙切,𠀤音招。 《說文》日明也。 《爾雅·釋詁》昭,見也。 《博雅》明也。 《玉篇》光也。 《廣韻》著也,覿也。 《易·晉卦》君子以自昭明德。 《書·堯典》百姓昭明。 《詩·大雅》於昭于天。  又《禮·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又《祭統》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 《魯語》明者爲昭,次者爲穆。  又《禮·樂記》蟄蟲昭蘇。 《註》昭,曉也。蟄蟲以發生爲曉,更息曰蘇。  又姓。 《戰國策》楚有昭奚恤。 《屈原·離騷註》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又《集韻》時饒切《正韻》時昭切,𠀤音韶。廟中佋穆,或作昭。 《佩觽集》說文自有佋穆之字,以佋爲昭,蓋借音耳。李祭酒涪說爲晉諱昭,改音韶,失之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止少切,音沼。 《詩·魯頌》其馬蹻蹻,其音昭昭。 《釋文》昭,之繞反。  又《集韻》《正韻》𠀤之笑切。照,或省作昭。  又《韻補》叶蚩於切。 《前漢·敘傳》受命之初,贊功剖符。奕世弘業,爵土乃昭。  又叶之由切。 《楚辭·九章》臨沅湘之𤣥淵兮,遂自忍而沈流。卒沒身而絕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彰』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諸良切,音樟。 《說文》文彰也。 《韻會》文章飾也。从章,从彡。毛髮貌。謂鳥獸羽毛之文。  又《集韻》通作章。 《詩·小雅》織文鳥章。  又《廣韻》明也。 《正韻》著也。 《書·伊訓》嘉言孔彰。  又《正韻》著明之也。 《書·臯陶謨》彰厥有常。  又叶之戎切,音終。 《薛綜·騶虞頌》奮威揚德,豈弟之風。聖德極盛,騶虞乃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