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北斗


   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ài shān běi dòu
成语注音 ㄊㄞˋ ㄕㄢ ㄅㄟˇ ㄉㄡˋ
成语简拼 tsbd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太山北鬥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上卷:“欧公在天下如太山北斗,伯修自揣何如,仅更作其序,何不识轻重也。”


成语典故

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宋 施德操《北窗炙輠》卷上:“陈伯修作《五代史序》……欧公在天下如太山北斗,伯修自揣何如,反更作其序,何不识轻重也。”参见“泰山北斗”。 见“泰山北斗”。宋·施德操《北窗炙輠》卷上:“陈伯修作《五代史序》……欧公在天下如~,伯修自揣何如,反更作其序,何不识轻重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过于:~长。 极端,最:~甚。~平。 高,大:~空。~学。 很:不~好。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老伯。~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方。~辰(古书指北极星)。~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国(指中国北部)。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

古同“背”,违背,违反。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酒只鸡(经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简单酒食,家常便饭)。 量粮食的器具:~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狭小,见识短浅)。 形容事物之大:~胆。 形容事物之小:~室。 像斗的东西:~车。~笠。~篷。熨~。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南~。气冲~牛(怒气冲天)。 圆形的指纹:~箕。~纹。 古同“陡”,高耸的样子。 〔斗拱〕(枓栱)拱是建筑上弧形承重结构,斗是垫拱的方木块,合称斗拱。 古同“陡”,突然。

对打:~殴。战~。 比赛胜负,争胜:~力。~劲。~智。~志昂扬。 使动物之间互争高下:~牛。~蟋蟀。 拼合,对准,凑近:~眼。 古同“逗”,逗引。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太』

《集韻》他蓋切,音汰。與大泰𠀤同。 《說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經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極、大初、大素、大室、大𤣥、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  又作泰,如泰卦、泰壇、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類。范氏撰《後漢書》父名泰,避家諱,攺从太。毛氏韻增,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非。《字彙》引之,失考。  又姓。文王四友太顚之後。見《統譜》。  又叶力至切,音利。 《歐陽修·祭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  又《集韻》他達切,音獺。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 亦作太。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北』

《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𠀤綳入聲。 《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 《徐曰》乖者,相背違也。 《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 《玉篇》方名。 《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 《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  又《廣韻》奔也。 《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  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𠀤音背。 《集韻》違也。 《正韻》分異也。 《書·舜典》分北三苗。 《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斗』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當口切,音陡。 《說文》大升也。 《羣經音辨》升十之也。 《史記·李斯傳》平斗斛度量。 《前漢·律歷志》斗者,聚升之量也。  又宿名。 《春秋·運斗樞》第一至第四爲魁,第五至第七爲杓,合爲斗。居隂播陽,故稱北斗。 《易·豐卦》日中見斗。 《疏》日中盛明之時,而斗星顯見。 《詩·小雅》維北有斗。 《疏》維此天上,其北則有斗星。 《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也。 《又》衡殷南斗。 《註》南斗六星爲天廟,丞相大宰之位。  又酒器。 《詩·大雅》酌以大斗。 《疏》大斗長三尺,謂其柄也。蓋從大器挹之於樽,用此勺耳。 《史記·滑稽傳》目眙不禁,飮可七八斗。  又吳中市魚亦以斗計。 《松陵倡和詩》一斗霜鱗換濁醪。  又《前漢·王莽傳》作威斗,長二尺五寸。  又《周禮·地官·序官掌染革註》染革藍蒨象斗之屬。 《疏》象斗,染黑。  又《尚書序》皆科斗文字。 《疏》科斗,蟲名。蝦蟆子也。書形似之。  又《史記·封禪書》成山斗入海。 《註》謂斗絕曲入海也。  又《韓愈·答張十一詩》斗覺霜毛一半加。  又《集韻》《正韻》𠀤腫庾切,音主。枓,或省作斗。勺也。 《周禮·春官·鬯人》大喪之大渳設斗。 《註》所以沃尸也。 《釋文》斗依注,音主。 《唐韻》都豆切《集韻》丁𠋫切,𠀤音鬬。 《說文》兩士相對,兵杖在後,象鬥之形。 《廣韻》凡从鬥者,今與門戸字同。 《字㝈》鬥右音戟,𩰊字从手,手有所執,左音掬,𩰋字反𩰊,執物則一。  又《集韻》克角切,音搉。鬭也。 《篇海》俗鬭字。 《玉篇》俗鬭字。 《唐韻》《集韻》《韻會》都豆切《正韻》丁𠋫切,𠀤兜去聲。 《說文》遇也。 《玉篇》爭也。 《廣韻》鬭競。 《禮·檀弓》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鬭。 《孟子》今有同室之人鬭者。 《疏》有鬭爭之者。  又姓。 《左傳·桓六年》鬭伯比言于楚子。 《註》楚大夫。  又《集韻》當侯切,音兜。交爭也。  又叶都故切,音妒。 《郭璞·流寓賦》涉幽谷之高關,壯斯世之險固。過王城之丘墉,想穀洛之合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