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北斗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ài shān běi dǒu
成语注音 ㄊㄞˋ ㄕㄢ ㄅㄟˇ ㄉㄡˇ
成语简拼 tsbd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泰山北鬥
成语英文 Mount Taishan and the Big Dipper,person of distinction
成语俄文 титáн(корифей)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成语示例


五兄梦中题孔子庙棂星门柱联有“泰山北斗,景星庆云”之语,敬意如此者,士之望、人之瑞,一代不过数人。(清 恽敬《答姚秋农书》)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新唐书 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成语典故

泰山在今山东省境内,为五岳之首。北斗为最明亮之星并可指示方向。用以比喻在某一方面做出成就,为众所敬仰的人物。简称“斗山”。出自唐韩愈的事迹。参见“忘形交”条。由于韩愈在文学上的卓越贡献,被当时学者敬仰如泰山北斗。 【出典】: 《新唐书》卷176《韩愈传》5269页:“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例句】: 明末·荑秋散人《玉娇梨》11回:“苏有德忙打一躬道:‘晚学生后进末学,陋质末才,过蒙吴老师垂青拔识,谬荐进于老恩台泰山北斗之下,仰企俯思,不胜惶悚。” 清初·天花藏主人《两交婚》8回:“甘颐因说道:‘老先生斗山重望,晚生自愧远方下士,不敢仰瞻,乃蒙辱赐登龙,何幸如之。’” 清末·李宝嘉《官场现形记》27回:“然而杭州人总靠他为泰山北斗,……其实他除掉要钱之外,其余之事是一概不管好。” 郭沫若《满江红·读毛主席诗词》:“充实光辉,大而化,空前未有。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 并列 泰山,我国五岳名山之一,古称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县;北斗,北斗星。古人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北斗明亮,为众星所拱。比喻被人尊重敬仰的人。语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吴晗《爱国学者顾炎武》:“并且慨叹像韩愈那样的人,假如只写《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叙》这几篇,其他捧死人骨头的铭状一概不写,那就真是近代的~了! 可惜韩愈没有这样做。”△褒义。常用于比喻德高望重、为人仰慕的人。 →德高望重 ?独夫民贼。也作“太山北斗”。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平安,安定:~适(幽闲安适)。~安。~然处之。 佳,美好:~运。否(pǐ)极~来。 极:~西(旧指欧洲)。 骄纵,傲慢:~侈(骄纵奢侈)。骄~。 通:天地交~。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方。~辰(古书指北极星)。~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国(指中国北部)。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

古同“背”,违背,违反。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酒只鸡(经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简单酒食,家常便饭)。 量粮食的器具:~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狭小,见识短浅)。 形容事物之大:~胆。 形容事物之小:~室。 像斗的东西:~车。~笠。~篷。熨~。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南~。气冲~牛(怒气冲天)。 圆形的指纹:~箕。~纹。 古同“陡”,高耸的样子。 〔斗拱〕(枓栱)拱是建筑上弧形承重结构,斗是垫拱的方木块,合称斗拱。 古同“陡”,突然。

对打:~殴。战~。 比赛胜负,争胜:~力。~劲。~智。~志昂扬。 使动物之间互争高下:~牛。~蟋蟀。 拼合,对准,凑近:~眼。 古同“逗”,逗引。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泰』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蓋切,音太。 《說文》滑也。  又大也。 《前漢·郊祀歌》揚金光,橫泰河。  又通也。 《易·泰卦》天地交泰。  又甚也。 《詩·小雅》昊天泰憮。  又寬也,安也。 《論語》君子泰而不驕。  又侈也。 《晉語》恃其富寵以泰於國。  又丘名。 《爾雅·釋丘》右陵泰丘。  又風名。 《爾雅·釋天》西風謂之泰風。 《註》西風成物,物豐泰也。  又山名。 《爾雅·釋山》泰山爲東嶽。  又有小泰山,在朱虛縣,汶水所出。  又州名。本晉海陵郡,今屬揚州府。  又泰安州,本唐泰州,屬濟南府。俱見《廣輿記》。  又澤名。 《山海經》瀤澤之水,東北流,注于泰澤。  又社名。 《蔡邕·獨斷》天子之宗社曰泰社。  又尊名。 《禮·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  又《韻補》叶他計切,音替。 《曹植·七啓》元化參神,與靈合契。惠澤播於黎苗,威靈鎭乎無外。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齊泰。 《說文》亦省作太。从水。俗作,非是。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北』

《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𠀤綳入聲。 《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 《徐曰》乖者,相背違也。 《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 《玉篇》方名。 《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 《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  又《廣韻》奔也。 《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  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𠀤音背。 《集韻》違也。 《正韻》分異也。 《書·舜典》分北三苗。 《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斗』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當口切,音陡。 《說文》大升也。 《羣經音辨》升十之也。 《史記·李斯傳》平斗斛度量。 《前漢·律歷志》斗者,聚升之量也。  又宿名。 《春秋·運斗樞》第一至第四爲魁,第五至第七爲杓,合爲斗。居隂播陽,故稱北斗。 《易·豐卦》日中見斗。 《疏》日中盛明之時,而斗星顯見。 《詩·小雅》維北有斗。 《疏》維此天上,其北則有斗星。 《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也。 《又》衡殷南斗。 《註》南斗六星爲天廟,丞相大宰之位。  又酒器。 《詩·大雅》酌以大斗。 《疏》大斗長三尺,謂其柄也。蓋從大器挹之於樽,用此勺耳。 《史記·滑稽傳》目眙不禁,飮可七八斗。  又吳中市魚亦以斗計。 《松陵倡和詩》一斗霜鱗換濁醪。  又《前漢·王莽傳》作威斗,長二尺五寸。  又《周禮·地官·序官掌染革註》染革藍蒨象斗之屬。 《疏》象斗,染黑。  又《尚書序》皆科斗文字。 《疏》科斗,蟲名。蝦蟆子也。書形似之。  又《史記·封禪書》成山斗入海。 《註》謂斗絕曲入海也。  又《韓愈·答張十一詩》斗覺霜毛一半加。  又《集韻》《正韻》𠀤腫庾切,音主。枓,或省作斗。勺也。 《周禮·春官·鬯人》大喪之大渳設斗。 《註》所以沃尸也。 《釋文》斗依注,音主。 《唐韻》都豆切《集韻》丁𠋫切,𠀤音鬬。 《說文》兩士相對,兵杖在後,象鬥之形。 《廣韻》凡从鬥者,今與門戸字同。 《字㝈》鬥右音戟,𩰊字从手,手有所執,左音掬,𩰋字反𩰊,執物則一。  又《集韻》克角切,音搉。鬭也。 《篇海》俗鬭字。 《玉篇》俗鬭字。 《唐韻》《集韻》《韻會》都豆切《正韻》丁𠋫切,𠀤兜去聲。 《說文》遇也。 《玉篇》爭也。 《廣韻》鬭競。 《禮·檀弓》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鬭。 《孟子》今有同室之人鬭者。 《疏》有鬭爭之者。  又姓。 《左傳·桓六年》鬭伯比言于楚子。 《註》楚大夫。  又《集韻》當侯切,音兜。交爭也。  又叶都故切,音妒。 《郭璞·流寓賦》涉幽谷之高關,壯斯世之險固。過王城之丘墉,想穀洛之合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