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雷灌耳


   亦作“如雷贯耳”。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rú léi guàn ěr
成语注音 ㄖㄨˊ ㄌㄟˊ ㄍㄨㄢˋ ㄦˇ
成语简拼 rlge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如靁灌耳
成语英文 pierce somebody's ear like thunder
成语俄文 греметь повсюду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亦作“如雷贯耳”。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季苇萧道:‘先生大名,如雷灌耳。小弟献丑,真是弄斧班门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三国志平话》卷中:“‘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叫声如雷灌耳,桥梁皆断。”


成语典故

述宾 好像雷声传进耳朵那样响亮。①形容声音宏亮。语本唐·权德舆《奉使宜春……路上遇风雨作》:“震雷如在耳,飞电来照目。”《三国志平话》中卷:“‘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叫声~,桥梁皆断。”△多用于描写巨大的响声。②形容人的名气大,声誉好。柳建伟《苍茫冬日》:“周司令,久闻大名~。”△褒义。多用于描写名誉声望。→誉满天下 赫赫有名 大名鼎鼎 素负盛名 ?默默无闻 鲜为人知声名狼藉。也作“如雷贯耳”、“如雷在耳”。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 到,往:~厕。 假若,假设:~果。~若。假~。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与,和:“公~大夫入”。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 表示举例:例~。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姓。

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电。~鸣。~动。~雨。~霆。~厉风行。 军事用的爆炸武器:地~。鱼~。布~。扫~。~管。 〔~池〕古水名,在今中国安徽省望江县。现用于成语“不敢越~~一步”,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 姓。

浇地:~溉。~渠。浇~。 注入液体:~注。~浆。~肠。 指录音:~唱片。 炼铸。 丛生,亦指丛生的树木:~木。~丛。 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斟酒浇地降神。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如』

《唐韻》人諸切《集韻》《韻會》《正韻》人余切,𠀤音鴽。 《說文》从隨也。一曰若也,同也。 《書·舜典》如五器,如岱禮,如初,又然也。 《易·離卦》突如其來如。 《前漢·揚雄傳》雄家產不過十金,晏如也。  又往也,至也。公如棠,如齊。見《左傳》。 《劉伶·酒德頌》幕天席地,縱意所如。  又月名。 《爾雅·釋歲》二月爲如。  又語助辭。 《論語》恂恂如也。 《孟子》驩虞如也,皥皥如也。  又凉如。縣名。 《前漢·郊祀志》上遂北巡朔方,還釋兵凉如。  又肥如,古國名,在遼西郡。 《應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  又姓。如羅氏,攺爲如氏,見《統譜》。  又本覺爲如,今覺爲來,見《道院集》。  又眞如,有變易性相,如如常住不遷,𠀤見《禪燈錄》。  又𤣎如,獸名。瞿如,鳥名。𠀤見《山海經》。  又通作而。 《前漢·五行志》引左傳,星隕如雨。 《註》如,而也,星隕而且雨。  又《廣韻》人恕切《集韻》《韻會》如倨切,𠀤音茹。 《東方朔·七諫》忽容容其安之兮,超荒忽其焉如。苦衆人之難信兮,願離情而遠舉。 《註》舉去聲。  又《集韻》《類篇》𠀤乃箇切,音那。亦若也。

『雷』

《唐韻》魯回切《集韻》《韻會》《正韻》盧回切,𠀤音罍。 《說文》本作靁。隂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聲。象回轉形。 《易·說卦》震爲雷。 《禮·月令》仲春,雷乃發聲。  又《禮·曲禮》毋雷同。 《註》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已,不當然也。  又《司馬相如·大人賦》左𤣥冥而右黔雷。 《註》黔雷,黔嬴也。天上造化神名。  又《周禮·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 《註》雷鼓,八面鼓也。  又《韻會》雷門,會稽城門,有大鼓,聲聞百里。 《前漢·王尊傳》毋持布鼓過雷門。  又《南部新書》胡琴,大曰大忽雷,小曰小忽雷。  又山名。 《書·禹貢》壷口雷首。 《疏》雷首,在河東蒲坂縣南。  又澤名。 《書·禹貢》雷夏旣澤。 《傳》雷夏,澤名。  又漢侯國名。在東海。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外國名。 《前漢·西域傳》無雷國王冶盧城。  又州名。 《韻會》在廣西,其山爲雷所震,水流爲江。唐置雷州。  又姓也。 《前漢·淮南王安傳》郞中雷被。  又音纍。 《楚辭·九歌》駕龍輈兮乗雷,載雲旗兮委蛇。 《晉語》靑陽。方雷氏之甥也。 《註》方雷,西陵氏之姓。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曰纍祖,實生靑陽。雷纍同。○按晉語註,雷有纍音,非止叶音也。  又《集韻》魯水切,音壘。推石下也。  又《集韻》盧對切,音類。本作礧。或作壘礌檑。 《埤蒼》推石自高而下也。 《周禮·秋官·職金註》槍雷,椎椁之屬。 《釋文》劉音誄。沈云:當爲礌,郞對反。 《前漢·鼂錯傳·具藺石註》如淳曰:藺石,城上雷石。師古曰:雷,來內反。  又《正字通》擊鼓曰雷。 《古樂府》官家出遊雷大鼓。 《唐韻》阻立切《集韻》側立切,𠀤音戢。 《說文》衆口也,从四口,讀若戢。  又《集韻》測入切,音㞚。  又訖立切,音伋。  又北及切,音鵖。義𠀤同。  又《字彙補》古文雷字。見七修類稿。

『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玩切,音貫。水名。 《說文》水出廬江雩婁,北入淮。  又水名。 《山海經》石脆之山,灌水出焉。  又《羅含湘中記》營水,渄水,灌水,皆注湘。  又縣名。 《廣輿記》屬成都府。  又漑也。 《莊子·逍遙遊》時雨降矣,而猶浸灌。  又注也。 《莊子·秋水篇》百川灌河。  又飮也。 《禮·投壷》奉觴曰賜灌。  又《博雅》灌,聚也。  又木叢生曰灌。 《詩·周南》黃鳥于飛,集于灌木。  又盡誠相告曰灌灌。 《詩·大雅》老夫灌灌。  又鳥名。 《山海經》靑丘山有鳥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  又《騈雅》灌灌,九尾狐。  又與祼通。 《周禮·春官》以肆獻祼享先王。 《註》祼之言灌也。 《疏》以鬱鬯灌地降神,取澆灌之義,故从水。  又《集韻》胡玩切,音換。與渙同。水流盛貌。  又古緩切,音管。與盥同。澡手也。

『耳』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𠀤音洱。 《說文》主聽也。 《易·說卦》坎爲耳。 《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 《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 《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 《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 《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 《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 《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 《論語》女得人焉耳乎。 《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 《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 《傳》耳耳然至盛也。 《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 《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 《註》斝耳,玉爵。 《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 《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 《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 《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 《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 《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 《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 《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 《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 《註》辟耳,山名。 《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 《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 《詩·周南》采采卷耳。 《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 《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 《博雅》𠭿耳,馬莧也。  又獸名。 《博雅》李耳,虎也。  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 《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 《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 《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 《疏》今蚰蜒,喜入耳者。 《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 《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 《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𠀤如蒸切,音仍。 《前漢·惠帝紀》耳孫。 《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  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 《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