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孜孜不怠”。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贵而好礼,怡寄典坟,虽牵以物役,孜孜无怠,乃撰《四部要略》。”
同“孜孜不怠”。南朝 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贵而好礼,怡寄典坟,虽牵以物役,孜孜无怠,乃撰《四部要略》。”《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梁武帝〕勤于政务,孜孜无怠。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 见“孜孜不怠”。《南史》卷7:“勤于政务,~。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
〔~~〕勤谨,不懈怠,如“~~不倦”、“~~以求”。
〔~~〕勤谨,不懈怠,如“~~不倦”、“~~以求”。
懒惰,忪懈:~惰。~倦。~工。懈~。 轻慢,不尊敬:~傲。~慢。
《唐韻》子之切《集韻》《韻會》津之切《正韻》津私切,𠀤音咨。 《說文》汲汲也。一曰力篤愛也,勤也。 《書·益稷》予思日孜孜。 又《君𨻰》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經傳通作孳。
『孜』《唐韻》子之切《集韻》《韻會》津之切《正韻》津私切,𠀤音咨。 《說文》汲汲也。一曰力篤愛也,勤也。 《書·益稷》予思日孜孜。 又《君𨻰》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經傳通作孳。
『无』《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怠』《唐韻》徒亥切《集韻》《韻會》《正韻》蕩亥切,𠀤音待。 《說文》慢也。 《玉篇》懈也。 《書·大禹謨》汝惟不怠。 又通作殆。 《左傳·昭五年》滋敝邑休殆。 又《韻會》他代切,音貸。義同。◎按玉篇,廣韻,集韻皆無去聲。韻會从毛氏增。 又《集韻》《類篇》《韻會》𠀤盈之切,音怡。義同。 《易·雜卦傳》謙輕而豫怠也,虞氏作怡。 《史記·始皇紀》視聽不怠。 《劉歆·烈女贊》言行不怠。 《註》𠀤音怡。 又鳥名。 《莊子·山木篇》東海有鳥焉,名曰意怠。 又《集韻》湯來切,音胎。義同。 又叶堂來切,音臺。 《荀子·堯問篇》執一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倦,而天下自來。 《越語》范蠡曰:得時無怠,時不再來。俱叶灰韻。 又叶養里切,音以。 《詩·小雅》無俾大怠。叶上恥字。 又叶徒替切,音第。 《歐陽修·范仲淹墓銘》藏其子孫,寵及後世。惟百有位,可勸無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