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ān pín lè dào
成语注音 ㄢ ㄆ一ㄣˊ ㄌㄜˋ ㄉㄠˋ
成语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成语简拼 apld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安貧樂道
成语英文 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 to things spiritual(live contentedly as a poor scholar)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




成语示例


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鲁迅《花边文学 安贫乐道法》)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成语典故

道:主张、思想、学说。安于贫困生活,以守道为乐。《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文子.上仁》:“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故不违义而妄取。”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亦作“乐道安贫”。《晋书.儒林传论》:“……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亦作“安贫守道”。宋.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并列 安于贫贱而乐于信奉自己所遵循的思想道德原则。语出《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廖辉英《红尘孽债》:“爸爸是个讲究仁义礼智信的老好人,在家里也注重忠孝节义,做他妻子儿女的人,最好和他一样~,只重精神生活,而不要企图有所变化,否则会被他认为离经叛道、大逆不道。”△用于描写人的品性。→甘贫乐道 守道安贫 ?攀龙附凤 嫌贫爱富。 也作“安贫守道”、“乐道安贫”。 解释 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是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出处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常叫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十三岁入孔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十三年,孔门弟子子路等人已小有名气。颜回在弟子中年龄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孔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发现,颜回根本不愚,而是天资聪颖。所以孔子说:“回也不愚。”能言善辩的子贡也说:“颜回闻一知十,我却只能闻一知二,我不如颜回。” 颜回既聪敏过人,又虚心好学,所以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与孔子的感情也超过了其他弟子。孔子对他给予独特的信任和爱护,颜渊死后,孔子痛哭失声,哀叹着说:“唉!这是老天要灭我,老天要灭我啊!”而颜渊生前也一直对老师表现出无比的理解、尊敬和爱戴。当年少正卯和孔子争夺弟子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只有颜渊从未离开孔门半步,所以后人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春秋末期的鲁国,由于内乱不断,旧日的贵族世家大都衰落。 颜氏本属鲁国贵族,但到了颜路、颜回父子时,只有贵族的空头衔,其家产甚至难以维持生计,所以只能节衣缩食、身居陋巷。 但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颜回仍然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孔子称赞他说:“颜回真是圣贤啊!一竹筒饭,一瓜瓢水,身居陋巷。别人简直忍受不了这种煎熬,颜回他却能不改变自己的追求。” 例句 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代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 装设:~置。~家立业。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 姓。

穷,收入少,生活困难,与“富”相对:~穷。~寒。~民。清~。 缺乏,不足:~乏。~血。~瘠。 絮烦可厌:~相(xiàng )。~气(a.絮烦可厌;b.行动态度不大方。“气”均读轻声)。 僧道谦称:~道。~僧。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笑:这事太可~了。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姓。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线条:铅笔~儿。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安』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寒切,案平聲。 《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 《廣韻》徐也,止也。 《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 《註》安安,自然性之也。 《益稷》安汝止。 《註》謂止於至善也。  又寧也,定也。 《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 《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又危之對也。 《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又佚樂也。 《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 《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  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  又何也。 《禮·檀弓》吾將安仰。 《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又與焉同。 《正字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  又姓。 《風俗通》漢太守安成,唐安金藏。  又安期,安平,俱複姓。  又州名,春秋時鄖國,漢屬江夏郡,宋改爲安州。  又叶烏前切,音煙。 《詩·大雅》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又叶於眞切,音因。 《蘇軾·李仲蒙哀辭》矯矯犖犖,自貴珍兮。欺世幻俗。內弗安兮。

『道』

《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 《說文》所行道也。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 《詩·小雅》周道如砥。 《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 《書·禹貢》九河旣道。 《註》順其道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 《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 《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 《正韻》言也。 《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 《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 《論語》道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 《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又從也。 《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 《山海經》風道北來。 《註》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 《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 《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集韻》道古作𡬹。註見辵部九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