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花问柳


   随意漫游;玩赏春景。也比喻男子引诱玩弄妇女;特指宿娼狎妓。寻:探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ún huā wèn liǔ
成语注音 ㄒㄨㄣˊ ㄏㄨㄚ ㄨㄣˋ ㄌ一ㄡˇ
成语简拼 xhwl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尋蘤問桺
成语英文 run around(be on the racket)
成语法文 courir les fille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随意漫游;玩赏春景。也比喻男子引诱玩弄妇女;特指宿娼狎妓。寻:探访。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只等的红雨散,绿云收,我那其间寻花问柳,重到岳阳楼。(元 谷子敬《城南柳》楔子)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炯,问柳寻花到野处。”


成语典故

①谓游赏风景。元汤式《沉醉东风·钱塘怀古》曲: “一自苏林葬土丘,再不见寻花问柳。”②比喻狎妓。清洪楝园《警黄钟·醉梦》: “终日寻花问柳,饮酒征歌,那一椿军国重情,置之不理。” ●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 “元戎小队出郊垧, 问柳寻花到野亭。” 诗写严武主帅一溜人马结伴而行,到郊外游赏风景。 并列 指玩赏春景。旧时亦用以比喻狎妓。现也比喻放荡行为。语本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金瓶梅》56回:“自在花园藏春坞,和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五个~,顽耍好不快活。”△后作贬义。玩弄女性。→拈花惹草 惹草拈花 拈风惹草 招花惹草 寻欢作乐。也作“寻花觅柳”、“觅柳寻花”、“折柳攀花”。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植物的繁殖器官,典型的由“花托”、“花萼”、“花冠”、“雌蕊群”和“雄蕊群”组成,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一般长得很美丽,有的有香味,凋谢后结成果实。 供观赏的植物:~木。~草。~匠。~事(游春看花等事)。 形状像花的东西:雪~。浪~。钢~。火~。棉~(棉的絮亦称花)。礼~(烟火)。挂~(指战斗中受伤)。 用花装饰的:~圈(quān )。~篮。~灯。~车。 具有条纹或图形的,不只一种颜色的:~样。~边。~~绿绿。印~。 指“痘”:天~(一种急性传染病)。 混杂的,不单纯的:~猫。~白头发。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言巧语。 表面好看,没有实效的:打~拳。~架子。 模糊不清:头昏眼~。 喻事业的精华:体育之~。 喻女子:姊妹~。 用掉:~钱。 名目繁复的:~名册(人员名册)。 犒赏的钱或物:~红。 某些细嫩的东西:蚕~。鱼~。 指妓女或与妓女有关的:~娘(妓女)。~魁。 〔~甲〕指六十岁,如“年逾~~。” 姓。

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种类很多,有“垂柳”、“河柳”、“杞柳”等:~条。~絮。~暗花明。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花』

《唐韻》《集韻》《正韻》𠀤呼瓜切,音譁。 《正字通》草木之葩也。 《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  又地名。 《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  又姓。唐有花驚定。 《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 《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  又《韻補》音訶。 《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𠂹,鄭氏曰:𠂹,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 《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𠀤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爲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九切,留上聲。 《說文》小楊也。本作桺。从木丣聲。 《埤雅》柔脆易生,與楊同類。縱橫顚倒植之皆生。  又柳谷,日入處。 《書·堯典》宅西曰昧谷。徐廣云:柳谷。 《宋祁筆記》古文卯本柳字,後借爲辰卯之卯。北本別字,後借爲西北之北。虞翻笑鄭元不識古文,以卯爲昧,訓北曰:北,猶別也。  又星名。 《爾雅·釋天》咮謂之柳。  又車也。服虔曰:東郡謂廣轍車爲柳。李奇曰:大牛車爲柳。鄧展曰:喪車爲柳。  又《爾雅·釋樂》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  又侯國名。 《前漢·地理志》屬渤海郡。  又姓。 《姓譜》魯子展之後,食邑于柳,遂以爲氏。○按楊柳一物二種,《毛詩》分而言之者,《齊風》折柳樊圃,《陳風》東門之楊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楊柳依依是也。《本草》云: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正字通》據古詩南楊北有柳分爲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