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惹草


   比喻到处留情,多指男女间的挑逗引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iān huā rě cǎo
成语注音 ㄋ一ㄢ ㄏㄨㄚ ㄖㄜˇ ㄘㄠˇ
成语简拼 nhrc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拈蘤惹艸
成语英文 enjoy oneself with other women(sow one's wild oats)
成语日文 女性(じょせい)を誘惑(ゆうわく)する,おんなたらし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到处留情,多指男女间的挑逗引诱。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不免就有游山逛水、拈花惹草的闲人。”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他父亲给他娶了个媳妇,今年才二十二岁,也有几分人材,又兼生性轻薄,最喜拈花惹草,多浑虫又不理论。”


成语典故

指男女调情。多指男子挑逗、勾引女子。《红楼梦》二一回:“〔多浑虫媳妇〕今年才二十岁,也有几分人材,又兼生性轻薄,最喜拈花惹草。”《孽海花》三一回:“彩云生性本拈花惹草。”亦作“惹草拈花”。元.王实甫《西厢记》二本楔子:“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恁惹草拈花没掂三。”亦作“惹草粘花”。元.杨立斋《哨遍》套曲:“三国志无过说些战伐,也不希咤,终少些团香弄玉,惹草粘花。”《官场现形记》三八回:“却说湍制台九姨太身边的那个大丫头,自见湍制台属意于他,他便有心惹草粘花,时向湍制台跟前勾搭。”亦作“粘花惹草”。元.商衜《一枝花.远寄》套曲:“粘花惹草心,招揽风流事。”亦作“粘花惹絮”。《群音类选.明珠记.潜地窥春》:“人前巧做出猜嫌计,正好粘花惹絮。”亦作“惹草沾花”。明.汪廷讷《狮吼记.奇妒》:“我非无斩钉截铁刚方气,都只为惹草沾花放荡情,权支应。”亦作“惹草沾风”。明.冯惟敏《僧尼共犯》二折:“勾引的惹草沾风泼赖徒,辱没杀受戒传灯好宗祖。”亦作“招花惹草”。《金瓶梅》二回:“那一双积年招花惹草,惯觑风情的贼眼,不离这妇人身上。” 并列 惹,招引,挑逗。比喻放荡、风流,勾引异性。《红楼梦》21回:“……今年才20岁,也有几分人材,又兼生性轻薄,最喜~。”△贬义。多用指男女之间乱搞不正当关系方面。 →寻花问柳 ?结不解缘。也作“招花惹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须。~轻怕重。

植物的繁殖器官,典型的由“花托”、“花萼”、“花冠”、“雌蕊群”和“雄蕊群”组成,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一般长得很美丽,有的有香味,凋谢后结成果实。 供观赏的植物:~木。~草。~匠。~事(游春看花等事)。 形状像花的东西:雪~。浪~。钢~。火~。棉~(棉的絮亦称花)。礼~(烟火)。挂~(指战斗中受伤)。 用花装饰的:~圈(quān )。~篮。~灯。~车。 具有条纹或图形的,不只一种颜色的:~样。~边。~~绿绿。印~。 指“痘”:天~(一种急性传染病)。 混杂的,不单纯的:~猫。~白头发。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言巧语。 表面好看,没有实效的:打~拳。~架子。 模糊不清:头昏眼~。 喻事业的精华:体育之~。 喻女子:姊妹~。 用掉:~钱。 名目繁复的:~名册(人员名册)。 犒赏的钱或物:~红。 某些细嫩的东西:蚕~。鱼~。 指妓女或与妓女有关的:~娘(妓女)。~魁。 〔~甲〕指六十岁,如“年逾~~。” 姓。

招引,挑逗:招~。~事。~气。~祸。~恼。~是生非。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人命。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稻~。 粗糙,不细致:~率(shuài )。~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 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体(❶指汉字草书;❷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 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拟。~诏(为皇帝草拟诏书)。 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野。~莽。~寇。~贼。 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鸡。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拈』

《唐韻》《集韻》《韻會》𠀤奴兼切,音鮎。 《說文》𢬴也。 《廣韻》指取物也。 《杜甫詩》舍西柔桑葉可拈。  又《集韻》職琰切,音颭。 《正韻》尼占切,音黏。義𠀤同。

『花』

《唐韻》《集韻》《正韻》𠀤呼瓜切,音譁。 《正字通》草木之葩也。 《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  又地名。 《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  又姓。唐有花驚定。 《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 《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  又《韻補》音訶。 《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𠂹,鄭氏曰:𠂹,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 《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𠀤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爲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惹』

《唐韻》人者切《集韻》《韻會》《正韻》爾者成,𠀤音喏。 《說文》亂也。从心若聲。 《增韻》引著也。  又《韻會》詭也,䛳也,絓也。  又《廣韻》而灼切《集韻》日灼切,𠀤音弱。 《廣雅》挐也。一曰綽惹,不定貌。 或作𢜪。

『草』

《唐韻》采老切《集韻》在早切《韻會》《正韻》采早切,𠀤音懆。 《說文》作艸,百卉也。經典相承作草。 《書·禹貢》厥草惟繇。 《詩·小雅》在彼豐草。 《禮·祭統》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 《註》草艾,謂艾取草也。 《論衡》地性生草,山性生木。 《大戴禮·易本命》食草者善走而愚。  又《史記·陳丞相世家》惡草具進。 《註》草,粗也。  又《篇海》苟𥳑曰草草。 《春秋·隱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淸。 《註》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𥳑其禮也。 《疏》草次,猶造次也。  又《詩·小雅》勞人草草。 《傳》草草,勞心也。  又《易·屯卦》天造草昧。 《疏》言天造萬物于草創之始。  又《前漢·淮南王傳》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廼遣。 《註》謂爲文之草藳。 《百官志註》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 《後漢·𨻰寵傳》蕭何草律。  又《魏志·衞覬傳》覬好古文,隷、草無所不善。  又姓。 《正字通》草中。  又《韻補》脞五切,徂上聲。 《徐幹·齊都賦》焚梗林,燎圃草。  又此苟切,凑上聲。 《邊讓·章華賦》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嬙之素肘。形便纖以嬋娟兮,若流風之靡草。  又《說文》自保切,音皁。草斗,櫟實也,一曰橡斗子。 《徐鉉曰》今俗以此爲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爲黑色之皁。案櫟實可染白爲黑,故曰草,通用。今俗書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七,皆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