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然悔悟


   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ān rán huǐ wù
成语注音 ㄈㄢ ㄖㄢˊ ㄏㄨㄟˇ ㄨˋ
成语简拼 frhw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英文 feel penitent with an awakeened conscience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




成语示例


他苦口婆心地劝解终使他幡然悔悟,及时回头。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八回:“话说谭绍洸听得冯云山这番议论,已幡然悔悟。”


成语典故

王朔《许爷》:“所幸作者还没有让他的主人公说出那些道貌岸然的话,用道德的说教来使堕落者幡然悔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然〕同“翻然”。 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

对,是:~否。不~。不以为~。 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诺(许诺,信守诺言)。 这样,如此:当~。~后。~则。 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忽~。飘飘~。 古同“燃”。

懊恼过去做得不对:后~。懊~。~改。~恨。~悟。追~莫及。

理解,明白,觉醒:醒~。领~。参(cān)~。感~。觉~。大彻大~。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幡』

《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𠀤音翻。 《說文》幡,書兒拭觚布也。 《徐鉉曰》觚,八棱木,於上學書已,以布拭之。今俗呼幡布,內則所謂帉帨是也。  又《集韻》一曰幟也。 《崔豹古今注》信幡,古之幑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爲符信,故謂爲信幡也。 《前漢·鮑宣傳》宣坐大不敬下獄,博士弟子王咸舉幡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隷者會此下。  又三幡。 《孫綽·遊天台賦》泯色空以合跡,忽卽有而得𤣥。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 《註》三幡,色一也,色空二也,觀三也。言三幡雖殊,消令爲一,同歸于無也。郤敬輿與謝慶緒書論三幡義,曰:近論三幡諸人,猶多欲旣觀色空,別更觀識,同在一有而重假二觀。於理爲長。然敬輿之意,以色空及觀爲三幡,識空及觀亦爲三幡。  又與翻通。 《詩·小雅》幡幡瓠葉。 《傳》幡幡,瓠葉貌。 《孟子》旣而幡然改。 《註》幡,反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垂條扶疎,落英幡纚。 《註》師古曰:幡纚,飛揚貌。  又《詩·小雅》威儀幡幡,舍其坐遷。 《傳》幡幡,失威儀貌。  又《集韻》符袁切,音煩。義同。

『然』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如延切,音䔳。 《說文》燒也。 《註》徐鉉曰俗作燃。蓋后人增加。 《孟子》若火之始然。 《管子·弟子職》蒸閒容蒸,然者處下。 《文劉績曰》古者,束薪蒸以爲燭。蒸,細薪也。稍寬其束,使其蒸閒可各容一蒸,以通火氣。  又使已然者居下,未然者居上,則火易然也。 《集韻》通作䕼。  又《玉篇》許也,如是也。譍言也。 《史記·張耳陳餘傳》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爲然諾者也。  又《廣韻》語助。 《禮·檀弓》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 《註》然之言焉也。  又《廣韻》如也。 《詩·邶風》惠然肯來。 《禮·檀弓》貿貿然來。  又承上接下語。 《禮·曲禮》然後客坐。  又《檀弓》然則盍行乎。 《文王世子》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  又《禮·祭義》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 《註》然猶而也。  又果然,獸名。 《周禮·春官·巾車》然。𧜀髤飾。 《註》然,果然也。◎按埤雅作𤡮。詳犬部𤡮字註。  又率然,蛇名。 《孫子·九地篇》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又連然,縣名。 《前漢·地理志》益州郡連然有鹽官。  又燕然,山名。 《前漢·匈奴傳》至速邪烏燕然山。  又姓。 《左傳》楚然丹。鄭然明。  又叶而鄰切,音人。 《劉向·列女贊》齊女傅母,防女未然,莊姜亦材,卒能脩身。 《馬融·東巡頌》散齊卽畢,越翼良辰,棫槱增積,烈火燔然。

『悔』

《唐韻》荒內切《集韻》《韻會》呼內切《正韻》呼對切,𠀤音誨。 《說文》悔,恨也。 《玉篇》攺也,恨也。  又《廣韻》《正韻》呼罪切《集韻》虎猥切,𠀤音賄。悔吝也。 《正字通》凡言人有悔吝,此悔字讀上聲。凡言人能改悔,此悔字讀去聲。今人混讀者,非。  又叶許里切,音喜。 《詩·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旣受帝祉,施于孫子。  又叶火五切,音虎。 《陸機·凌霄賦》判烟雲之騰躍,半天步而無旅。詠凌霄之飄飄,永終焉而弗悔。  又叶許旣切,音戲。 《班固·奕旨》淨泊自守似道意,隱居放言遠咎悔。

『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五故切,音誤。 《說文》覺也。从心吾聲。 《困知記》無所覺之謂迷,有所覺之謂悟。  又啓發人曰悟。 《崔駟達旨》唐睢華顚以悟秦。  又通作寤。 《史記·項羽傳贊》尙不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