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白:凭空;故:缘故;原因。没有道理;没有原因。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平白无故的生出这等毒计。”
平白:凭空。指无缘无故。《三侠五义》五○回:“平白无故的生出这等毒计。”梁斌《红旗谱》三二:“眼看平白无故被他们拿去。不,这等于是他们砸明火、路劫。” 并列 凭空而没有缘故。巴金《死去的太阳》19:“张万兴温和地说:‘你们不能~地开除工人。’”艾芜《夜归》:“他觉得他不能~受到讥讽,必须把真相说清楚。”△多用于表现事态方面。→无缘无故 ?事出有因。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 均等:~分。~行(xíng)。抱打不~。公~合理。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 安定、安静:~安。~服。 治理,镇压:~定。 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 和好:“宋人及楚人~”。 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 往常,一向:~生(a.从来;b.终身)。~素。 汉语四声之一:~声。~仄。 姓。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 古同“评”,评议。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色。~米。 明亮:~昼。~日做梦。 清楚:明~。不~之冤。 纯洁:一生清~。~璧无瑕。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卷。 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忙。~说。 没有付出代价的:~吃~喝。 陈述:自~。道~(亦称“说白”、“白口”)。 与文言相对:~话文。 告语:告~(对公众的通知)。 丧事:红~喜事(婚事和丧事)。 把字写错或读错:~字(别字)。 政治上反动的:~匪。~军。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族。~剧。 姓。
意外的事情:事~。变~。~障。 原因:缘~。原~。 有心,存心:~意。~杀(有意谋杀)。明知~犯。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事(a.旧事,成例;b.有连贯性的比较完整的事情,比较适合于口头讲述,“事”读轻声)。~人。~乡。~土(故乡)。~园(故乡)。~居。~国(故乡,亦指祖国)。~纸堆(泛指旧而多的文籍)。革~鼎新(“革”,除去;“鼎”,更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步自封(“故步”,原来的步子;“封”,限制;喻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亦作“固步自封”)。 朋友,友情:亲~。沾亲带~。 死亡(指人):~去。病~。 所以,因此:~此。~而。 古同“顾”,反而。
《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𠀤音苹。 《說文》平,語平舒也。 《廣韻》平,正也。 《增韻》平,坦也。 《易·泰卦》无平不陂。 又《廣韻》平,和也。 《書·堯典》平章百姓。 《傳》平和章明。 《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 又成也。謂解恕和好也。 《爾雅·釋詁》平,成也。 《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 《穀梁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義也。 《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義。 《左傳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 又治也。 《書·大禹謨》地平天成。 《傳》水土治曰平。 《詩·小雅》原隰旣平。 又治之也。 《詩·大雅》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爲灌木其爲栵木之處也。 又平服也。 《詩·大雅》四方旣平,王國庶定。 《疏》四方旣已平服,王國之內幸應安定。 又《玉篇》平,齊等也。 《增韻》平,均也。 《易·乾卦》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 《書·君奭》天壽平格。 《疏》正義曰:平謂政敎均平也。 又《廣雅》平,均賦。 《史記·平準書註》索隱曰: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者,以鈞天下郡國輸斂,貴則糶之,賤則貴之。平賦以相準,輸賦於京都,故命曰平準。 又樂聲不相踰越也。 《周語》樂從和,和從平。 又《爾雅·釋詁》平,易也。 《疏》易者,不難也。 《後漢·班超傳》任尚曰: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 又歲稔也。 《前漢·食貨志》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又《諡法》執事有制曰平,治而無眚曰平,布綱治紀曰平。 又《爾雅·釋地》大野曰平。 《疏》大野之澤。一名平。 《韓愈·城南聮句》沙篆印迴平。 《註》洪慶善曰:華山有靑柯平、種藥平,因地之平處也。 又臘月曰嘉平。 《史記·秦始皇紀》更名臘曰嘉平。 《註》茅盈內紀曰:盈曾祖父蒙於華山白日升天。其邑謠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淸,時下𤣥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始皇聞謠歌而問其故,父老具對,因改臘曰嘉平。索隱曰:廣雅云,夏曰淸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亦曰臘,秦更曰嘉平。蓋因歌謠之詞而改從殷號也。 又華平,瑞木名。 《宋書·符瑞志》華平,其枝正平。王者有德則生,德剛則仰,德弱則俯。 《張衡·東京賦》植華平於春圃。 《註》天下平,其華則平。 又廷尉平,官名。 《史記·張釋之傳》廷尉。天下之平也。 《前漢·百官表》宣帝地節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 又平原,太平,平陸,𠀤地名。 《爾雅·釋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 《疏》廣平曰原者,謂澤之廣平者亦曰原。漢以平原爲郡名。高平曰陸者,謂土地豐,正名爲陸。 《又》東至日所出,爲太平,太平之人仁。 《孟子》孟子之平陸。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平州北平郡。 《廣韻》古山戎孤竹,白狄𡵟子二國之地,秦爲遼西郡,隋爲北平郡,唐爲平州。 又姓。 《廣韻》齊相晏平仲之後。 《前漢·平當傳》當哀帝時爲丞相,子晏歷位大司徒。 又複姓。 《何氏姓苑》有平陵,平寧二氏。 《姓譜》平陵氏,史記平陵老之後。 又《廣韻》房連切《集韻》《韻會》毗連切《正韻》蒲眠切,𠀤音㛹。 《廣韻》平平,辨治也。 《書·洪範》王道平平。 《詩·小雅》平平左右。 又《韻會》均也。 又《韻會》皮命切,音病。平物賈也。 《周禮·地官·質劑註》市中平賈,今時月平是也。 又《地官·質人註》質平也。主平定物賈。 《揚子·方言》一鬨之市,必立之平。 《後漢·五行志》桓帝初,京都童謠曰:游平買印自有平,不避豪賢及大姓。 又古與便辯通。 《史記·五帝紀》便章百姓。 《註》索隱曰:古文尚書作平,平旣訓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辯章。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則訓辯,遂爲辯章。 又叶皮陽切,音龎。 《張籍·祭韓愈詩》北臺臨稻疇,茂野多隂涼。板亭坐垂釣,煩苦稍巳平。 又《集韻》拼古作平。註詳手部八畫。
『白』《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正韻》薄陌切,𠀤音帛。 《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 《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 《爾雅·釋天》秋爲白藏。 《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 《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 又《禮·檀弓》殷人尚白。 又《增韻》素也。潔也。 《易·賁卦》白賁无咎。 《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 又《說卦》巽爲白。 《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 又明也。 《禮·曾子問》當室之白。 《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 《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 《註》白道,謂明道也。 《前漢·谷永傳》反除白罪。 《註》罪之明白者,皆反而除之。 又白屋,以茅覆屋也。 《前漢·蕭望之傳》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 又白衣,給官府趨走者。 《前漢·兩龔傳》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 又白徒,猶白身。 《管子·乘馬篇》白徒三十人奉車兩。 又白丁。 《北史·李敏傳》周宣帝謂樂平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 又白民。 《魏書·食貨志》莊帝班入粟之制,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 又白著。 《唐書·劉晏傳》稅外橫取謂之白著。 《春明退朝錄》世人謂酒酣爲白著。言刻薄之後人必顚沛,酩酊如飲者之著也。 又《禮·玉藻》君衣狐白裘。 《𨻰註》以狐之白毛皮爲裘也。 又《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 又《唐書·食貨志》隋末行五銖白錢。 又《前漢·𠛬法志》罪人爲白粲。 《註》坐擇米使正白,三歲𠛬也。 又《古今注》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 又《字學淵源》飛白書,蔡邕見施堊帚而作。 又星名。 《博雅》太白謂之長庚。 又旗名。 《禮·明堂位》殷之大白。 又罰爵名。 《說苑》魏文侯與大夫飲,使公乘不仁爲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 又酒名。 《禮·內則》酒淸白。 《註》白事酒,昔酒也。色皆白,故以白名之。 又稻曰白,黍曰黑。 《周禮·天官·籩人》其實䵄蕡白黑。 又馬名。 《詩·秦風》有馬白顚。 《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 又猛獸名。 《汲冢周書》義渠以茲白。 《註》茲白,一名駁,能食虎豹。 又蟲名。 《爾雅·釋蟲》蟫白魚。 《註》衣書中蟲也。 又《大戴禮》白鳥者,謂蚊蚋也。 又草名。 《前漢·西域傳》鄴善國多白草。 又三白,正月雪也。 《西北農諺》要宜麥,見三白。 又五白,簙簺五木也。 《宋玉·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又梵言一年爲一白。 《傳燈錄》我止林閒,已經九白。 又山名。 《後漢·耿恭傳》竇固前擊白山,功冠三軍。 《註》冬夏有雪,故名白山。 《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 又水名。 《桑欽水經》白水出朝陽縣西。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白州,因博白溪而名。 又海外有白民國。見《山海經》。 又白狄,狄別名。見《春秋·成九年》。 又戎類有六,一曰老白。見《風俗通》。 又姓。黃帝後。 《左傳》秦大夫白乙丙。 又複姓。 《史記·秦本紀》白冥氏,秦族。 《潛夫論》吉白氏,莘姓後。 又白楊提,代北三字姓。 又《諡法》外內貞復曰白。 又《玉篇》告語也。 《正字通》下告上曰稟白。同輩述事𨻰義亦曰白。 《前漢·高帝紀》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白見四人。 《後漢·鍾皓傳》鍾瑾常以李膺言白皓。 又《唐書·宦者傳》宣宗時,諸道歲進閹兒,號私白。○按《說文》入聲有白部,去聲自部內亦載白字。在自部內者讀疾二切,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詞言之氣从鼻出,與口相助也。是告語之白讀自,西方之白讀帛,音義各別。許氏分爲二部。《玉篇》合而爲一,今从之。 又《集韻》步化切,音杷。亦西方色也。 又博陌切。與伯同。長也。一曰爵名。亦姓。 《印藪》有白鸞氏。 《註》卽伯字。 又叶旁各切,音薄。 《詩·小雅》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 又叶房密切,音弼。 《蘇軾·寒食雨詩》暗中偸負去,夜半眞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𦣹,古文自。疾二切。
『无』《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故』《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暮切,音顧。 《說文》使爲之也。 《註》徐鍇曰:故使之也。 又《廣韻》事也。 《易·繫辭》是故知幽明之故。 《疏》故,謂事也。 又《廣韻》舊也。 《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二曰敬故。 《註》不慢舊也。 又《書·大禹謨》𠛬故無小。 《傳》故犯雖小,必𠛬。 又《禮·曲禮·疏》故者,承上起下之語。 又《禮·檀弓》非有大故,不宿於外。 《註》大故,謂喪憂。 又《前漢·藝文志》魯故二十五卷。 《註》師古曰:故者,通其指義也。今流俗毛詩,攺故訓傳爲詁字,失眞。 又《前漢·蘇武傳》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 《註》師古曰:物故,謂死也。言其同於鬼物而故也。 又《荀子·王霸篇》不隆本行,不敬舊法,而好詐故。 《註》故,巧也。 又《韻補》叶攻乎切,辜也。 《賈誼·弔屈原文》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按《史記》故作辜。 又叶果五切。 《東方朔·客難》悉力慕之,困於衣食,或失門戸,使蘇秦,張儀與僕𠀤生於今之世,曾不得掌故。 《說文》从攴作故。故字原从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