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有敲锣打鼓,高举旗帜,引人注目的。”
引:吸引。注目:注视。引起人的注意。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也有敲打锣鼓,高举旗帜,引人注目的。”路遥《人生》一九章:“他们的确太引人注目了。全城都在议论他们,许多人骂他们是‘业余华侨’。” 其他 注目,注视。引起人们的注意。华夏《颠倒》:“在开欢迎新局长上任的大会上,杨农也是坐在最不~的角落。”△用于比较特殊的、使人们感到兴趣的人或事物。也作“引人瞩目”。
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 领,招来:~见。~子。~言。~导。~荐。抛砖~玉。 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文。~用。援~。 退却:~退。~避。 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出殡)。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灌进去:~入。~射。大雨如~。 (精神、力量)集中在一点:~视。~目。~意。 用文字来解释词名:~解。~释。~音。夹~。 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的合称)。 记载,登记:~册。~销。 赌博时所下金钱财物:下~。赌~。 量词,多用于款项或交易:一~钱。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 名称:数~。巧立名~。 标题:~录。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 孔眼:网~。 指为首的人:头~。
《唐韻》余忍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忍切,𠀤音蚓。 《說文》開弓也。 《徐鉉曰》象引弓之形。 《周禮·冬官考工記》維體防之,引之中參。 又《廣雅》演也。 《易·繫辭》引而伸之。 又《爾雅·釋詁》長也。 《釋訓》子子孫孫引無極也。 《書·梓材》引養引恬。 又相牽曰引。 《禮·檀弓》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 《註》牽引進之,同于己子。 《史記·秦始皇紀》諸生轉相告引。 又《集韻》導也。 《史記·韓長孺傳》奉引墮車,蹇。 《註》爲天子導引而墮車,跛。 又卻也。 《禮·玉藻》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 《註》引,卻也。 又相薦達曰引。 《史記·魏其侯傳》兩人相爲引重。 《註》相薦達爲聲勢。 《後漢·張皓王龔傳論》顯登者以貴塗易引。 又服氣法曰道引。 《莊子·刻意篇》道引之士,養形之人。 《史記·留侯世家》道引不食穀。 又治疾法有撟引。 《史記·扁鵲傳》鑱石撟引。 《註》謂爲按摩之法,夭撟引身,如熊顧鳥伸也。 又十丈爲引。 《前漢·律歷志》其法用竹爲引,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引者,信也。 《註》信讀曰伸,言其長。 又《廣韻》《正韻》羊晉切《集韻》《韻會》羊進切,𠀤蚓去聲。 《集韻》牽牛綍也。 《禮·檀弓》弔於葬者,必執引。 《疏》引,柩車索也。 又《集韻》一曰曲引。 《蔡邕·琴操》有思歸引。 又引古作𢪉。
『人』《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𠀤音仁。 《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一人,君也。 《書·呂𠛬》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 《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 又二人,父母也。 《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又官名。 《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 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又姓。明人傑。 又左人,聞人,俱複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爲夫人。
『注』《唐韻》之戍切《集韻》《韻會》朱戍切,𠀤音註。 《說文》灌也。 《增韻》水流射也。 《詩·大雅》豐水東注。 又引也。 《前漢·溝洫志》注塡淤之水,漑舄鹵之地。 又意所嚮曰注。 《管子·君臣下篇》君人者上注。 《註》上謂注意於上天。 又記也。 《通俗文》記物曰注,因支分派別之意。 又凡以傳釋經曰注,通作註。 又聚也。 《周禮·天官》獸人及弊田,令禽注于虞中。 又擊也。 《莊子·達生篇》以黃金注者㱪。 又屬也。 《爾雅·釋天》注旄首曰旌。 《註》言以旄牛尾屬之竿首。 又屬矢於弦也。 《左傳·襄二十三年》樂射之不中,又注則乗槐本而覆。 又附藥亦爲注。 《周禮·天官》瘍醫掌祝藥劀殺之齊。 《註》祝當爲注。注謂附著藥。 又華不注,山名。 《括地志》在濟南。 又句注,亦山名,在代州鴈門縣西北。 又仄注,冠名。 《前漢·五行志註》言形側立而下注也。 又日注,茶名。 《歐陽修·歸田錄》兩浙之品,日注爲第一。 又《集韻》株遇切,音駐。與註同。 又《集韻》陟救切《正韻》職救切,𠀤音晝。蟲喙也。與咮噣通。 《周禮·冬官考工記》以注鳴者。 又注張,星名。別見木部柳字註。 《廣韻》之戍切《集韻》《韻會》朱戍切,𠀤音鑄。 《玉篇》疏也,解也。 《正韻》訓釋也。 《毛詩·序疏》註者,著也。言爲之解說,使其義著明也。 《儀禮·士冠禮疏》言註者,註義于經下,若水之注物,亦名爲著。 《晉書·向秀傳》始秀欲註《莊子》,嵆康曰:此書詎復須註。 《舊唐書·𤣥宗紀》上訓註《孝經》,頒于天下。 又《博雅》識也。 《通俗文》記物曰註。 《穀梁傳·昭十一年》一事註乎志,所以惡楚子也。 《後漢·律歷志論》重黎記註。 又《類篇》拏也。 《揚子·方言》謰謱,拏也。南楚或謂之支註。 又《廣韻》中句切《集韻》株遇切,𠀤音駐。義同。 又《類篇》述也。 《集韻》或作注。
『目』《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六切,音牧。 《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 《韓詩外傳》心之符也。 《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 《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 《書·舜典》明四目。 《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 《史記·𨻰丞相世家》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 《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 《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 《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 《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 《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 《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 《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 《論語》請問其目。 《註》條件也。 《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 《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 《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 《註》命品藻爲題目。 《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 《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 《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 《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 《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 《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 《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 《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 《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 《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𥄕。 《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 《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 《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