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心中非常满意。同“心满意足”。
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四二出:“我们得那女儿在此,真个心满愿足。”元 胡祗遹《沉醉东风》:“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见“心满意足”。宋·无名氏《张协状元》42出:“我们得那女儿在此,真个~。”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姓。
脚:~下(对对方的敬称)。~迹。~球。~坛。失~。高~(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轻重。画蛇添~。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碗~。 充分,够量:~月。~见。~智多谋。 完全:~以。~色。 值得,够得上:不~为凭。微不~道。 增益:以昼~夜。
《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 《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 《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 《玉篇》《廣韻》𠀤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 《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 《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 《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 《註》得氣之本也。 《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 《詩序》情動于中。 《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 《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 《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 《邵雍淸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 《史記·天官書》心爲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后氏祭心。 《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 《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爲尊也。 又去聲。 《吳棫·韻補》息吝切。 《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下心字去聲。 又叶思眞切,音新。 《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叶先容切,音松。 《詩·大雅》吉甫作頌,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叶思征切,音騂。 《揚子·太𤣥經》勤于心否貞。 又叶桑鳩切,音修。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叶疏鳩切。 又叶思敬切,音性。 《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爲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兹興,兹興將何詠。 《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 《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爲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
『愿』《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正韻》虞怨切,𠀤音願。 《說文》謹也。 又愨也,善也。 《書·臯陶謨》愿而恭。 又與原通。 《論語》鄕原,德之賊也。 《朱傳》原,與愿同。 又《集韻》愚袁切,音元。 《周禮·秋官·大司𡨥》上愿糾暴。劉昌宗讀。 《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虞怨切,𠀤音愿。 《說文》大頭也。 又《爾雅·釋詁》思也。 《疏》欲思也。 《廣雅》欲也。 《書·大禹謨》敬修其可願。 又《正韻》顗望也。 《禮·少儀》不願于大家。 《疏》謂見彼富大不可願效之也。 又羡慕也。 《禮·祭義》國人稱願肰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 又每也。 《詩·邶風》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傳》願,每也。 《疏》每有所言,思此二子,中心養養然不知所定。 又《集韻》五遠切,音阮。面短貌。 又叶上聲。 《詩·鄭風》有美一人,淸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又《劉向·九歎》河水淫淫,情所願兮。顧瞻郢路,終不返矣。◎按願字去聲,亦叶上聲。至訓面短,則止有阮字一音。
『足』《唐韻》卽玉切《集韻》《韻會》《正韻》縱玉切,𠀤音哫。 《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 《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 《易·說卦》震爲足。 《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 《禮·玉藻》足容重。 《註》舉欲遲也。 又《廣韻》滿也,止也。 《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 《詩·小雅》旣霑旣足。 《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 《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 又不可曰不我足。 《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虃,百足。 《註》音纖。 又姓。 《戰國策》足强。 《註》韓人。 又《廣韻》子句切《集韻》遵遇切《韻會》子遇切《正韻》將豫切,𠀤音沮。 《論語》巧言令色足恭。 《疏》足,成也。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 《朱傳》過也。 《揚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時,苗足本。 《註》足,猶擁也。 又《廣韻》添物也。 《類篇》益也。 《前漢·五行志》不待臣音,復讇而足。 又《韻補》叶子悉切。 《易林》欲飛無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爲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