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骇浪


   惊:惊异;涛:大波浪;骇:惊吓。令人惊惧的大波浪。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īng tāo hài làng
成语注音 ㄐ一ㄥ ㄊㄠ ㄏㄞˋ ㄌㄤˋ
成语正音 “骇”,不能读作“gāi”、“hái”。
成语简拼 jth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驚濤駭浪
成语英文 violent stormy
成语法文 événement tragique(les vagues terrifiantes et la mer orageuse)
成语俄文 грозные волны
成语日文 狂瀾怒濤(きょうらんどとう)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惊:惊异;涛:大波浪;骇:惊吓。令人惊惧的大波浪。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




成语示例


又觉得身体动荡,仿佛在惊涛骇浪的小船里。(叶圣陶《地动》)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田颖《玉山常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成语典故

涛:大波浪。骇:惊骇,惊惧。使人惊怕的大风浪。宋.陆游《长风沙》诗:“江水六月无津涯,惊涛骇浪高吹花。”《孽海花》二八回:“就为他们是海边人,在惊涛骇浪里生长的,都是胆大而不怕死。”叶圣陶《地动》:“又觉得身体动荡,仿佛在惊涛骇浪的小船里。”常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一○章:“一天来惊涛骇浪的战斗生活,使高夫人的脸孔比往日瘦了许多。”亦作“惊涛怒浪”。《明史.方震孺传》:“河广不七十步,一苇可航,非有惊涛怒浪之险,不足恃者一。”亦作“惊风骇浪”。宋.欧阳修《〈归田录〉序》:“当其惊风骇浪卒然起于不测之渊,而蛟鳄鼋鼍之怪方骈首而窥伺。”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风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儿女英雄传》一一回:“据地保那张报单,五路通详上去,奉到宪批,批了‘如详办理’四个大字。把一桩惊风骇浪的大案,办得来云过天空!”亦作“骇浪惊涛”。元.马致远《岳阳楼》二折:“如今便岳阳楼来了两番,空听的骇浪惊涛。”《镜花缘》六回:“闻仙姑谪在岭南,年未及笄,遍历海外,走蛮烟瘴雨之乡,受骇浪惊涛之险,以应前誓,以赎前愆,即日就要下凡。” 见“惊风骇浪”。吴因易《宫闱惊变》:“但因他在青壮年时代经历了武周剪灭李唐宗室的~,正是那些担惊受怕的岁月,使他未老先衰。”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大波浪:波~。浪~。惊~骇浪。 像波涛的声音:松~阵阵。

惊惧:~叹(惊叹)。~惧。~然。~人听闻。惊涛~浪。 惊起,散。

大波:波~。海~。巨~。风~。~涛。~潮(亦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风平~静。 像波浪起伏的:麦~。声~。 没有约束,放纵:放~。流~。~费。~迹。~人。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惊』

《集韻》呂張切,音良。悲也。  又《集韻》力讓切,音諒。義同。或作悢𢝋。 《唐韻》《集韻》舉卿切《正韻》居卿切,𠀤音京。 《說文》馬駭也。 《玉篇》駭也。 《易·震卦》震驚百里。 《詩·大雅》震驚徐方。 《老子·道德經》得之若寵,失之若辱,是謂寵辱若驚。  又叶居陽切,音姜。 《張籍·祭韓愈詩》月中登高灘,星漢交垂芒。釣車擲長綫,有獲齊驩驚。

『浪』

《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𠀤音郞。滄浪,水名。 《水經注》水出荆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  又康浪,水名。 《廣輿記》在靑州臨湽。  又浪浪,流貌。 《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  又聊浪,放蕩貌。 《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  又浶浪,驚擾貌。 《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  又博浪,地名。 《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  又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  又莊浪,縣名,屬平凉府。  又《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宕切,𠀤音閬。波也。水激石遇風則浪。  又鼓也。 《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  又謔浪,不敬也。 《詩·邶風》謔浪笑傲。 《註》浪,意萌也。  又井名。 《張僧鑒潯陽記》湓城有浪井。  又姓。晉浪逢。  又《集韻》里黨切,音朖。孟浪,猶較略也。一曰不精要之貌。 《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徐邈讀莽朗,向秀讀漫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