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槃扪烛


   扣:敲;扪:摸。比喻认识片面,未得要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òu pán mén zhú
成语注音 ㄎㄡˋ ㄆㄢˊ ㄇㄣˊ ㄓㄨˊ
成语简拼 kpm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扣槃捫燭
成语英文 know superficially(take a narrow view of thing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扣:敲;扪:摸。比喻认识片面,未得要领。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成语典故

宋 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后因以“扣槃扪烛”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 并列 扣,敲打。扪,抚摸。比喻认识不确切或未经实践就得不到真知。语本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明·汪循《儒志编原序》:“言皆治修身之要,见匪~之为,岂易得哉!”△贬义。常用于对事物认识片面或对人有误解。→瞎子摸象 扣盘得声 ?洞(明)察秋毫。也作“扣槃扪籥”。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②釦)

同“盘”。 快乐:“昔文王不敢~于游田,以万人惟忧。” 姓。

按,摸:~心自问。

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古代亦称“火炬”):蜡~。花~。~光。~泪。~台。风~残年。 洞悉:洞~其奸。 灯泡瓦特数的俗称:十五~的灯泡。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扣』

《唐韻》苦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丘𠋫切,𠀤音𡨥。擊也。 《晉書·張華傳》吳郡臨平岸,出一石鼓,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爲魚形,扣之則鳴矣。  又《廣韻》《正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后切,𠀤音口。義同。  又《說文》牽馬也。 本作𢼒。通作叩。

『槃』

《唐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𠀤音盤。 《說文》承盤也。或从金。或从皿。亦作柈。 《禮·內則》適父母舅姑之所,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 《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註》古者以槃盛血,以敦盛食。  又槃樂也。 《詩·衞風》考槃在澗。 《鄭箋》考,成也。槃,樂也。  又槃停,不進也。 《宋書·吳喜傳》西雉旣殄,便應還朝而解,故槃停,托云捍蜀。  又叶蒲沿切,便平聲。 《魏·劉邵·趙都賦》牛首湡溟,波池潺湲。經落疇邑,詰曲縈槃。

『烛』

《集韻》持中切,音蟲。旱灼也。本作爞。或省。通作蟲。 《字彙》俗作燭字。非。 《唐韻》之欲切《集韻》《韻會》朱欲切,𠀤音囑。 《說文》庭燎火燭也。 《廣韻》燈燭。 《禮·曲禮》燭至起。 《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  又《玉篇》照也。 《前漢·武帝紀》日月所燭,莫不率𠈷。  又《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 《註》道光照也。 《梁書·𥳑文帝紀》太平玉燭,爾乃議之。  又《楚辭·天問》日出不到燭龍何燿。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則滅,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漢元鳳四年,燭星見奎婁閒。  又南天燭,藥名。赤者名文燭。木而似草。故又名南燭草。  又石燭,一名水肥,一名石脂,一名石液。  又姓。 《左傳·僖二十八年》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又去聲。 《前漢·武帝紀》見光集於雲壇,一夜三燭。 《註》服虔曰:燭,音炷。師古讀如字。  又《唐韻正》音朱。 《張衡·東京賦》德寓天覆,輝烈光燭,狹三王之趢趗,軼五帝之長驅。  又《唐韻正》後魏渴燭渾民,亦作可足渾民,又作可朱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