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言吹毛求疵。
《旧唐书·崔元综传》:“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狱,必批毛求疵,陷于重辟。”
犹吹毛求疵。《旧唐书.崔元综传》:“每受制鞠狱,必批毛求疵,陷于重辟。” 见“吹毛求疵”。
用手掌打:~颊(打嘴巴)。 刮:~凿。 口头或用文字判定是非、优劣、可否:~准。~示。~复。~语。~阅。~判。眉~(写在书页天头上的批语)。 大量:~购。~销。 量词,用于大宗的货物或数量众多的事物:一~货物。 棉麻等未捻成线、绳时的细缕:线~儿。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笔。羽~。~织品。~骨悚然。轻于鸿~。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之地。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了。 粗糙,没有加工的:~布。~估(粗略地估计)。~坯。 不是纯净的:~利。~重。 行动急躁:~躁。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了。 小:~病。~孩子。~~雨。 货币贬值:钱~了。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钱。 姓。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 恳请,乞助:~人。~告。~乞。~医。~教。~助。 需要:需~。供过于~。
毛病:~吝。~病。吹毛求~。 缺点或过失:~瑕。~咎。~点。 诽谤,非议:~物。~毁。
《唐韻》匹迷切《集韻》《韻會》篇迷切,𠀤音鈚。 《說文》手擊也。 《左傳·莊十二年》宋萬遇仇牧于門,批而殺之。 又《廣韻》推也,轉也。 又示也。 《唐書·李藩傳》遷給事中,制敕有不便者,黃紙後批之。 又《韻會》與𠜱通。削也。 《杜甫·房兵曹馬詩》竹批雙耳峻。 又《集韻》騈迷切,音鼙。擊也。 又助也。 又頻脂切。與琵通。琵琶,馬上所鼓。或从手。 《風俗通》批把,近世樂家所作,以手批把,因以爲名。 又《韻會》《正韻》𠀤普弭切,音庀。亦手擊也。 又《集韻》《韻會》𠀤蒲結切,音蹩。讀若敝入聲。義同。 《史記·荆軻傳》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 《註》批謂觸擊之。 又《孫臏傳》批亢擣虛。 《註》批音白結反。相排批也。 《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窾。 又《正韻》避列切,音別。義同。 《韻會》通作㧙。 《集韻》本作𢱧。
『毛』《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𠀤音旄。 《說文》眉髮之屬,及獸毛也。 《釋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自覆冒也。 《詩·小雅》不屬于毛。 《註》毛者,體骨之餘氣末屬也。 《周禮·秋官》《司儀》王燕,則諸侯毛。 《鄭註》謂以須髮坐也。 《齊語》班序顚毛,以爲民紀。 《註》顚,頂也。毛,髮也。次列頂髮之白黑,使長幼有等。 又髮班白曰二毛。 《禮·檀弓》古之征伐者,不獲二毛。 又獸爲毛蟲。 《周禮·地官》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 《註》毛物,貂、狐、貒、貉之屬,縟毛者也。 《禮·月令》孟秋之月,其蟲毛。 又《樂記》羽者嫗伏,毛者孕鬻。 《正義曰》羽,鳥也。毛,獸也。 又犧牲純色曰毛。 《史記·三王世家》魯有白牡、騂剛之牲,羣公不毛。 《註》何休曰:不毛,不純毛也。 又草也。 《左傳·隱三年》㵎溪沼沚之毛。 又《昭七年》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又桑麻五穀之屬皆曰毛。 《周禮·地官·載師》凡宅不毛者,有里布。 《註》鄭司農云:謂不種桑麻也。 《公羊傳·宣十二年》錫之不毛之地。 《註》不毛者,磽确不生五穀。 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爲輔,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草木爲之毛。 又去毛曰毛。 《詩·魯頌》毛炰胾羹。 《註》毛炰,爛去其毛而炰之。 又柔毛,羊也。 《禮·曲禮》羊曰柔毛。 又莎草曰地毛。見《廣雅》。 又扻毛,鹽草也。見《雷斆·炮炙序》。 又《高麗方言》謂苧曰毛,苧布曰毛施背,見《雞林類事》。 又閩南人謂毛曰膜。見《井觀瑣言》。 又梵言欽跋羅,此云毛。顩缽羅,《西域記》云織細羊毛。褐賴縭,《西域記》云織野獸毛。 又國名。 又姓。 《左傳·僖二十四年》魯衞毛耼,文之昭也。 《廣韻》周武王弟毛公,後以爲氏。本居鉅鹿,避讎滎陽。漢毛亨治《詩》,作訓詁傳以授從子萇,時稱亨爲大毛公,萇爲小毛公。 又竹名。 《顧愷之·竹譜》南嶺有毛竹。 《劉美之·續竹譜》毛竹,生武夷山。 《李商隱詩》武夷洞裏毛生竹。 又與髦通。 《儀禮·士喪禮》馬不齊髦。 《註》今文髦爲毛。 亦作㲝。 《周禮·天官·司裘註》中秋鳥獸㲝毨。 亦作旄。 《史記·夏本紀》羽旄齒革。 又《集韻》莫報切,音帽。擇也。鄭康成說或从手作㧌。通作芼。 又蒙晡切,音模。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後漢·馮衍傳》饑者毛食。 《註》太子賢曰:案《衍集》作無,今俗語猶然者,豈古語亦通乎。當讀如模。 《集韻》又作𦒷。
『求』《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𠀤音裘。 《說文》索也。 《增韻》覓也,乞也。 《易·乾卦》同氣相求。 《詩·大雅》世德作求。 又招來也。 《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又等也。 《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 《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 又山水名。 《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又姓。 《三輔決錄》漢有求仲。 又與裘通。 《說文》裘字,古省作求。 又與球通。 《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 又《集韻》恭于切,音拘。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 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 《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 又叶彊於切,音渠。 《陳琳·大荒賦》雖遊目於西極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靈之攸暢兮,爰稽余之所求。 又叶巨九切,音臼。 《易林》春栗夏梨,少鮮希有。斗阡石萬,貴不可求。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 《玉篇》皮衣也。 《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周禮·天官·司裘》掌爲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又披裘公,人名。 《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又菟裘,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註》在梁父縣南。 又裘氏,亭名。 《水經注》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裘氏亭西。 又姓。 《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又《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又《韻補》渠之切,叶音其。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說文》作𧚍。
『疵』《唐韻》疾咨切《集韻》《韻會》才支切《正韻》才資切,𠀤音玼。 《說文》病也。 《易·繫辭》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疏》言說此卦爻有小疵病也。 《左傳·僖七年》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注》不以女為罪釁。 《前漢·景十三王傳》今或無罪,為臣下所侵辱,有司吹毛求疵。 《注》病也。 又木名。 《爾雅·釋木》榆無疵。 又《韻會》亦作玼。 《後漢·黃憲傳》去玼吝。 又或作呰。 《前漢·翟義傳》王莽大誥,故知我國有呰災。 又《敘傳》閹尹之呰。 又人名。 《史記·楚世家》少子執疵為越章王。 又《趙世家》趙疵與秦戰敗。 又《集韻》將支切,音貲。𤰞疵,佞人貌。 《史記·日者傳》𤰞疵而前,孅趨而言。 《注》疵,音貲。 又水鳥。 《司馬相如·上林賦》箴疵鵁盧。 《釋文》疵,音資。 《注》張揖曰:箴疵似魚虎而倉黑色。 又《集韻》仕懈切,音㾹。同睚。眦睚,恨視。 又《集韻》才詣切,音嚌。病也。 又短也。 又《集韻》蔣氏切《正韻》祖似切,𠀤音紫。毀也。 《荀子·不苟篇》非毀疵也。 《注》或曰讀為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