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为了应急而牺牲这个弥补那个。
宋 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
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语本唐.寒山《诗三百三首》:“虽乃得如斯,有为多患累;与道殊悬远,拆西补东尔。” 并列 拆掉东墙去补西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明·张居正《答刘总督》:“但若~,费日增而无已,兵复弱而莫支,将来必有以为口实者,恐仆与诸公皆不能逭其咎也。”△用于表示处事不当。也作“拆东墙,补西墙”、“拆西补东”。
把合在一起的弄开:~信。~洗。~卸。~字。 〔~白〕方言,流氓骗取财物。 分散,毁掉:~散。~台。~迁。
方言,排泄(大小便):~烂污(喻不负责任)。
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葺。亡羊~牢。 把缺少的东西充实起来或添上:弥~。~充。贴~。~习。滋~。 益处:不无小~。于事无~。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 姓。
《集韻》《韻會》《正韻》𠀤恥格切,音坼。裂也,開也。 《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 《疏》皆孚甲開拆,莫不解散也。 又毀也。 又《集韻》昌石切,音尺。擊也。 本作𡍩。或作𢯪。 又作坼。
『西』《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𠀤音粞。 《類篇》金方也。 《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 《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 《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又地名。 《晉書·地理志》西郡。 《韻會》唐置西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西氏。 《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 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又《篇海》蘇前切,音先。 《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 《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又《韻補》斯人切,叶音辛。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𤣥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 又《類篇》乙却切,音約。平量也。 又《廣韻》籀文作𠧧。○按《玉篇》等書西字另一部。今从《字彙》《正字通》附入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