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东补西


   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í dōng bǔ xī
成语注音 一ˊ ㄉㄨㄥ ㄅㄨˇ ㄒ一
成语简拼 ydbx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移東補西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成语示例


衣之破者,移东补西,必整必洁。(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续。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成语典故

挪用这部分钱物弥补那部分的空缺,以应付一时急需。宋.朱熹《乞蠲减漳州上供经总制额等钱状》:“向来州郡费出有经县道,亦有宽余可以桩办,以故移东补西,未觉败缺。”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衣之破者,移东补西,必整必洁。”亦作“移东就西”。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延龄〕由是蹂躏官属,倾倒货财,移东就西,便为课绩,取此适彼,遂号羡余,愚弄朝廷,有同儿戏。”亦作“移东换西”。宋.朱熹《答吕子约》:“则恐一生只得如此,移东换西,终是不成家计也。” 并列 动用这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宋·朱熹《乞蠲减漳州上供经总制额等钱状》:“向来州郡费出有经县道,亦有宽余可以椿办,以故~,未觉败缺。”△用于比喻临时勉强应付。→拆东补西 拆东墙补西墙。也作“移东就西”。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挪动:~交。~植。~刻(过一段时间)。~晷(日影移动,犹言经过了一段时间)。~民。迁~。转~。~樽就教(端着酒去别人跟前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 改变,变动:~居。~易。~情(变易人的情志)。~动。潜~默化。 旧时公文的一种,行文不相统属的官署间:~文。檄~。

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葺。亡羊~牢。 把缺少的东西充实起来或添上:弥~。~充。贴~。~习。滋~。 益处:不无小~。于事无~。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移』

《唐韻》弋支切《集韻》《韻會》余支切《正韻》延知切,𠀤音匜。 《說文》禾相倚移也。 《六書故》移秧也。凡種稻先苗之後移之。  又《說文》一曰禾名。  又遷也。 《韻會》今遷徙之迻借作移。 《書·多士》移爾遐逖。  又《廣韻》易也,延也。 《博雅》轉也。 《書·畢命》世變風移。 《禮·大傳》絕族無移服。 《疏》在旁而及曰移。言不延移及之。  又《玉藻》疾趨則欲發,而手足毋移。 《疏》移謂靡匜搖動也。  又《廣韻》遺也。 《博雅》移,脫遺也。  又官曹公府不相臨敬,則爲移書箋表之類也。 《前漢·公孫弘傳》弘乃移病免歸。 《註》移書言病。 《後漢·光武紀》於是致僚屬作文移。 《註》文書移於屬縣。  又姓。 《風俗通》漢弘農太守移良。  又山名。 《水經注》沅水源出許山,流注於熊溪,熊溪南帶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風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名。  又通作施。 《前漢·衞綰傳》劒者,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 《如淳註》施,讀曰移。言劒者人所好,故多數移易貿換之也。  又《集韻》《韻會》𠀤以豉切,音異。 《禮·郊特牲》以移民也。 《註》移之言羨也。 《疏》以蜡祭豐饒,皆醉飽酒食,使人歆羨也。  又《曹植·鷂雀賦》雀得鷂言,意甚不移目如擘椒,跳蕭二翅。 《註》移,遷也。  又《集韻》敞𠇍切,音侈。 《禮·表記》衣服以移之。 《註》移讀如水汜移之移。猶廣大也。  又叶牛何切,音俄。 《楚辭·七諫》淸泠泠而殲滅兮,溷湛湛以日多。梟鴞旣以成羣兮,𤣥鶴弭翼而屛移。

『西』

《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𠀤音粞。 《類篇》金方也。 《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 《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 《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又地名。 《晉書·地理志》西郡。 《韻會》唐置西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西氏。 《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  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又《篇海》蘇前切,音先。 《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 《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又《韻補》斯人切,叶音辛。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𤣥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  又《類篇》乙却切,音約。平量也。  又《廣韻》籀文作𠧧。○按《玉篇》等書西字另一部。今从《字彙》《正字通》附入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