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拳掳袖


   形容动怒,准备打人或人的劲头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uī quán lǔ xiù
成语注音 ㄏㄨㄟ ㄑㄨㄢˊ ㄌㄨˇ ㄒ一ㄡˋ
成语简拼 hqlx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揮拳擄袖
成语英文 raise one's fists and roll up one's sleeves(intend to come to blow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动怒,准备打人或人的劲头足。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挥拳掳袖的才要说他那个主意,忽然又道:‘你等等儿。’”


成语典故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挥拳掳袖的才要说他那个主意,忽然又道:‘你等等儿。’”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舞动,摇摆:~动。~袂(甩动衣袖,形容意气豪迈)。~舞。~手。 抛洒,甩出:~泪。~霍。~洒。~汗如雨。 散发:~发。发~。~斥(奔放)。 指派,命令:指~。~军。~师。

屈指卷(juǎn )握起来的手:~头(“头”读轻声)。 徒手的武术:~术。打~。太极~。~谱。~脚。 肢体弯曲:~曲。~起腿来。 量词,用于拳头打人的动作:打他几~。

抢取:~掠。~人勒赎。

衣服套在胳膊上的部分:~子。套~。~标。 藏在袖子里:~藏。~手旁观。~刃(袖藏利刃)。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拳』

《唐韻》巨員切《集韻》逵員切,𠀤音權。手也。 《玉篇》屈手也。 《前漢·鉤弋倢伃傳》武帝巡守過河閒,召至,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卽時伸,號曰拳夫人。  又《廣雅》拳拳,憂也。一曰愛也。  又勤懇也,恭也。 《前漢·貢禹傳》不勝拳拳,不敢不盡愚心。 《註》忠謹之意。亦作惓惓。  又奉持之貌。 《禮·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又姓。衞大夫拳彌。  又《集韻》苦遠切,音綣。  又驅圓切,音弮。𠀤奉持貌。  又與弮同。 《前漢·司馬遷傳》士張空拳,冒白刃。 《註》拳,弓弩弮也。言矢盡,故張弩之空弓,非空拳也。  又已袁切,綣平聲。力也。 《詩·小雅》無拳無勇。徐邈讀。  又通作捲。見捲字註。

『袖』

《唐韻》似祐切《集韻》似救切,𠀤音岫。袂也。 《釋名》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亦言受也。以受手也。 《後漢·馬廖傳》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又《綱目集覽》半袖,短袂衣也。 《釋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 《晉書·五行志》魏明帝披縹綾半袖。 《廣韻》亦作褏、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