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启聩


   聩:耳聋。使耳聋的人都受到振动和醒悟。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强大。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èn lóng qǐ kuì
成语注音 ㄓㄣˋ ㄌㄨㄥˊ ㄑ一ˇ ㄎㄨㄟˋ
成语简拼 zlqk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英文 awaken the deaf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聩:耳聋。使耳聋的人都受到振动和醒悟。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强大。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创办一个《民心日报》,想在舆论方面,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


成语典故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创办一个《民心日报》,想在舆论方面,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搬动,挥动:~动。~荡。~幅。~臂。~聋发聩(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奋起,兴起:~奋。~作。~兴(xīng )。~~有辞。 古同“赈”,救济。 古同“震”,威震。

耳听不见声音:~子。耳~。发~振聩(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人也能听见;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亦作“振聋发聩”)。

打开:~封。~门。某某~。~齿。 开始:~用。~程。~运。 开导:~迪。~发。~蒙。~示。~明(古代指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承上~下。 陈述:~事。 书信:书~。小~。

聋:昏~。发聋振~(亦称“振聋发聩”)。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振』

《唐韻》章刃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刃切,𠀤音震。 《說文》舉救也。 《增韻》拯也。 《易·蠱象》君子以振民育德。 《註》濟民養德也。 《禮·月令》振乏絕。 《前漢·元帝紀》振業貧民。 《註》振起之,令有作業。  又《說文》一曰奮也。 《廣韻》裂也,又動也。 《易·恆卦》振恆。 《禮·月令》孟春蟄蟲始振。 《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五曰振祭。 《註》至祭之末,但擩肝鹽中振之,謂將食者旣擩,必振乃祭也。 《爾雅·釋言》振,訊也。 《註》當作迅。謂奮迅。  又同震。 《戰國策》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史記·五帝紀》振驚朕衆。  又整也。 《禮·曲禮》振書端,書於君前。 《疏》振,拂去塵也,臣不豫愼,將文書簿領於君前,臨時乃拂整也。  又發也。 《左傳·文十六年》振廩同食。 《莊子·田子方》是必有以振我也。  又收也。 《禮·中庸》振河海而不洩。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敎振旅。 《註》兵入收衆專於農也。◎按書傳云:振旅言整衆。  又止也。 《詩·小雅》振旅闐闐。 《箋》戰止將歸。  又振旅伐鼓。振,猶止也。  又《爾雅·釋言》振,古也。 《詩·周頌》振古如兹。 《箋》振亦古也。  又鳥羣飛貌。 《詩·周頌》振鷺于飛。  又州名。 《寰宇記》瓊州府有崖州,唐武德五年改振州。  又《唐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之人切,音眞。厚也。 《詩·周南》宜爾子孫振振兮。 《傳》仁厚也。 《又》振振公子。 《傳》信厚也。  又盛貌。 《左傳·僖五年》均服振振。  又上聲。 《集韻》《正韻》𠀤止忍切,音軫。與袗通。襌也。 《禮·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門。  又叶諸延切,音旃。 《𨻰琳·柳賦》救斯民之絕命,擠山岳之隕顚。匪神武之勤恪,幾踣斃之不振。

『启』

《唐韻》康禮切《集韻》《韻會》遣禮切《正韻》祛禮切,𠀤音棨。 《說文》開也。从戶从口。 《玉篇》書曰启明,本亦作啓。  又《爾雅·釋天》明星謂之启明。 《註》太白星也。晨見東方爲启明,昏見西方爲太白。○按《詩·小雅》作啓明。 《廣韻》康禮切《集韻》《韻會》遣禮切《正韻》祛禮切,𠀤音棨。 《說文》本作啓,教也。 《玉篇》開發也。 《書·堯典》啓明。 《傳》啓,開也。  又《大甲》啓廸後人。  又《爾雅·釋言》啓,跪也。 《註》跽也。 《詩·小雅》不遑啓處。 《傳》啓,跪。處,居也。  又《廣韻》別也。  又刻也。  又《詩·小雅》元戎十乗,以先啓行。 《註》王氏曰:軍前曰啓,後曰殿。先軍行之前者,所謂選鋒也。  又啓事。 《晉書·山濤傳》濤爲吏部尚書,凡用人行政,皆先密啓,然後公奏,舉無失才。時稱山公啓事。  又《字彙》姓也。  又《爾雅·釋畜》前右足白,啓。 《註》左傳曰啓服。 《疏》昭二十九年,衞侯來獻其乗馬,曰啓服。杜預曰:啓服,馬名是也。  又《埤雅》雨而晝晴曰啓。  又星名。 《詩·小雅》東有啓明。  又與启通。詳前启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