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喻大声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未闻吟咏性情,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见“发聋振聩”。陈映真《万商帝君》:“这真是个~的功课。”
搬动,挥动:~动。~荡。~幅。~臂。~聋发聩(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奋起,兴起:~奋。~作。~兴(xīng )。~~有辞。 古同“赈”,救济。 古同“震”,威震。
耳听不见声音:~子。耳~。发~振聩(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人也能听见;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亦作“振聋发聩”)。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放,射:~射。百~百中。焕~。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散开,分散:~散。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打开,揭露:~现。~掘。 产生,出现:~生。~愤。奋~。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显现,显出:~病。~抖。~憷。 开始动作:~动。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聋:昏~。发聋振~(亦称“振聋发聩”)。
《唐韻》章刃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刃切,𠀤音震。 《說文》舉救也。 《增韻》拯也。 《易·蠱象》君子以振民育德。 《註》濟民養德也。 《禮·月令》振乏絕。 《前漢·元帝紀》振業貧民。 《註》振起之,令有作業。 又《說文》一曰奮也。 《廣韻》裂也,又動也。 《易·恆卦》振恆。 《禮·月令》孟春蟄蟲始振。 《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五曰振祭。 《註》至祭之末,但擩肝鹽中振之,謂將食者旣擩,必振乃祭也。 《爾雅·釋言》振,訊也。 《註》當作迅。謂奮迅。 又同震。 《戰國策》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史記·五帝紀》振驚朕衆。 又整也。 《禮·曲禮》振書端,書於君前。 《疏》振,拂去塵也,臣不豫愼,將文書簿領於君前,臨時乃拂整也。 又發也。 《左傳·文十六年》振廩同食。 《莊子·田子方》是必有以振我也。 又收也。 《禮·中庸》振河海而不洩。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敎振旅。 《註》兵入收衆專於農也。◎按書傳云:振旅言整衆。 又止也。 《詩·小雅》振旅闐闐。 《箋》戰止將歸。 又振旅伐鼓。振,猶止也。 又《爾雅·釋言》振,古也。 《詩·周頌》振古如兹。 《箋》振亦古也。 又鳥羣飛貌。 《詩·周頌》振鷺于飛。 又州名。 《寰宇記》瓊州府有崖州,唐武德五年改振州。 又《唐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之人切,音眞。厚也。 《詩·周南》宜爾子孫振振兮。 《傳》仁厚也。 《又》振振公子。 《傳》信厚也。 又盛貌。 《左傳·僖五年》均服振振。 又上聲。 《集韻》《正韻》𠀤止忍切,音軫。與袗通。襌也。 《禮·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門。 又叶諸延切,音旃。 《𨻰琳·柳賦》救斯民之絕命,擠山岳之隕顚。匪神武之勤恪,幾踣斃之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