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衿肘见


   见“捉衿见肘”。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uō jīn zhǒu jiàn
成语注音 ㄓㄨㄛ ㄐ一ㄣ ㄓㄡˇ ㄐ一ㄢˋ
成语简拼 zjzj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捉衿肘見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捉衿见肘”。



成语示例


惟夫床琴于浚井之日,弦歌于绝粮之余,以致捉衿肘见而歌商声,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乃为境之逆而乐之真耳。明·杨慎《丹铅总录·境逆乐真》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


成语典故

同“捉衿见肘”。明 杨慎《丹铅总录.境逆乐真》:“惟夫床琴于浚井之日,弦歌于绝粮之余,以致捉衿肘见而歌商声,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乃为境之逆而乐之真耳。” 见“捉衿见肘”。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抓,逮:~拿。~奸。~贼。~弄。捕~。捕风~影。 握:~笔。~刀(代人作文)。~襟见肘。

古代服装下连到前襟的衣领:青~(代称秀才)。 系衣裳的带子。

上臂与前臂相接处向外凸起的部分:胳膊~儿。掣~(捉住其肘,喻阻挠别人做事)。~子(a.肘;b.指食品的猪腿上半部)。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捉』

《唐韻》《集韻》《韻會》𠀤側角切,莊入聲。 《說文》搤也。一曰握也。 《廣韻》捉搦也。 《前漢·王褒傳》周公躬吐捉之勞。 《註》一飯三吐飡,一沐三捉髮。 《蜀志·趙雲傳註》先主捉手而別。  又《增韻》捕也。 《釋名》促也。使相促及也。  又《唐書·兵志》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

『衿』

《唐韻》《集韻》《正韻》𠀤居吟切,音今。 《爾雅》衿謂之袸。 《註》衣小帶也。  又《揚子·方言》衿謂之交。 《註》衣交領也。 《詩·鄭風》靑靑子衿。 《傳》靑衿,靑領也。  又《類篇》渠金切,音琴。其淹切,音箝。義𠀤同。  又《玉篇》巨禁切,音妗。 《禮·內則》衿纓、綦屨。 《註》衿猶結也。 《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帨。  又《前漢·揚雄傳》衿芰茄之緣衣兮。 《註》衿,帶也。  又《通志·六書略》與襟同。 《韻會》作紟。

『肘』

《唐韻》《集韻》陟柳切《韻會》陟肘切《正韻》止酉切,𠀤音帚。 《說文》臂節也。从𠕎从寸。寸,手寸口也。 《徐曰》寸口,手腕動脈處也。 《詩·小雅·如矢斯棘箋》如人挾弓矢,戟其肘。 《禮·玉藻》袂可以回肘。  又《深衣》袼之高下,可以運肘。 《左傳·成二年》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  又《釋名》肘,注也。可隱注也。  又《正字通》爲人捉其肘而留之,亦曰肘。 《後漢·孔融傳》欲命駕,數數被肘。 《杜甫·遭田家泥飮美嚴中丞詩》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肘。  又書名。 《前漢·藝文志》彊弩將軍王圍肘法五卷。 《抱朴子·地眞卷》崔文子肘後經。  又《韻會》一曰一肘二尺,一曰一尺五寸爲一肘,四肘爲一弓,三百弓爲一里。 《集韻》或作䏔。通作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