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踵而来


   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脚步紧相连。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iē zhǒng ér lái
成语注音 ㄐ一ㄝ ㄓㄨㄥˇ ㄦˊ ㄌㄞˊ
成语正音 “踵”,不能读作“zhòng”。
成语简拼 jze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接踵而來
成语英文 come one after another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脚步紧相连。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整个的“新饭碗”一时虽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却接踵而来。(邹韬奋《经历 新饭碗问题》)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当此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闲情逸致!”


成语典故

比喻相继出现。《孽海花》第二五回: “当此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闲情逸致。” 参见:○接踵而至 偏正 脚步相连,相继不断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也形容事情接连不断发生。张贤亮《小说中国》:“可是,虽然创造出不少良好的成果,而乌七八糟的事情也~。”△常用于写事物频繁不断出现。→所在皆是 络绎不绝 ?踽踽独行所剩无几。也作“继踵而至”、“接踵而至”。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连成一体:~合。~骨。~壤。衔~。 继续,连续:~力。~替。~班。~二连三。再~再厉。 靠近,挨上:~近。邻~。~吻。 承受,收取:~受。~收。~纳。~管。 迎:~风。~生。~待。 姓。

脚后跟:举~。接~而至。 走到:~见(常去相见)。~谢。~门相告。 追随,继承:~继。~武(跟着别人的脚印走,喻继承前人的事业或是效法前人)。~事增华(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接』

《唐韻》子葉切《集韻》《韻會》《正韻》卽涉切,𠀤音楫。 《說文》交也。 《廣韻》合也,會也。 《易·蒙卦》子克家,剛柔接也。 《疏》陽居卦內,接待羣隂。  又《晉卦》晝日三接。 《禮·表記》君子之接如水。 《疏》如兩水相交,尋合而已。  又持也,受也,承也。 《禮·曲禮》接下承弣。 《註》接客手下也。 《史記·平準書》漢興,接秦之弊。  又《增韻》接續也,連也。 《禮·曲禮》堂上接武。 《註》武,迹也。迹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 《前漢·西域傳》烏秅國民接手飮。 《註》自高山下谿㵎中飮水,故接連其手。  又近也。 《儀禮·聘禮》賓立接西塾。  又捷也。 《禮·曾子問》接祭而已矣。 《疏》接,捷速也。速而祭之。  又反接,謂反縛兩手也。 《前漢·𨻰平傳》樊噲受詔卽反接。  又姓。 《史記·孟子荀卿傳》接子,齊人,學黃老道德之術。 《集韻》或作擑。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疾葉切,音捷。 《禮·內則》國君世子生,接以太牢。 《註》接讀爲捷,勝也。謂食其母,使補虛强氣也。  又《荀子·大略篇》先事慮事謂之接。 《註》接讀爲捷,速也。  又測洽切,音鍤。與扱同。 《周禮·地官·廩人》大祭祀,則共其接盛。 《註》接讀爲扱。扱以授春人舂之。 《疏》頒扱與春人。  又《集韻》色甲切,音霎。與翣同。 《周禮·天官·縫人衣翣柳之材註》故書翣作接。  又檄頰切,音協。與挾同。亦持也。

『踵』

《唐韻》之隴切《集韻》《韻會》主勇切,𠀤音腫。 《說文》追也。一曰往來之貌。 《釋名》踵,鍾也。鍾,聚也。上體之所鍾聚也。 《玉篇》足後。 《集韻》本作𣦟。 《禮·曲禮》車輪曳踵。 《疏》踵,脚後也。 《左傳·昭二十四年》吳踵楚。 《註》躡楚踵跡。 《莊子·讓王篇》納履而踵決。 《淮南子·地形訓》北有跂踵民。 《註》跂踵,踵不至地,以五指行。  又《孟子》踵門而告文公。 《趙岐註》踵,至也。  又因也。 《前漢·𠛬法志》踵秦而置材官於郡國。 《註》踵,因也。  又接也。 《前漢·霍去病傳》踵軍數十萬。 《註》踵,接也。  又頻也。 《莊子·德充符》踵見仲尼。 《註》踵,頻也。  又繼也。 《屈原·離騷》及前王之踵武。 《註》踵,繼也。  又《集韻》朱用切,音種。躘踵,不能行貌。或作偅。跂字原从足从攴作。

『而』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