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债还债


   揭:举;揭债:借债。用借债的办法还债,亏空会始终存在。形容于事无补。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iē zhài huán zhài
成语注音 ㄐ一ㄝ ㄓㄞˋ ㄏㄨㄢˊ ㄓㄞˋ
成语简拼 jzh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揭債還債
成语英文 borrow from Peter to pay Paul(rob ine's belly to cover one's back)
成语组合  ABCB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揭:举;揭债:借债。用借债的办法还债,亏空会始终存在。形容于事无补。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0回:“那才是揭债还债,窟窿常在。”


成语典故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回:“若再揭起来,每日出利息来,将来搭了市房,还怕不够哩!那才是揭债还债,窟窿常在。”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锅。~幕。 使隐瞒的事物显露:~露。~发。~底。~穿。~短。~晓。 高举:~竿而起。 标示:~橥(zhū)(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亦作“揭著”)。~示。 扛,持。 姓。

提起衣裳:~衣涉水。

欠负的钱财:借~。欠~。还~。公~。外~。内~。~户。~主。~权。~券。~台高筑。

欠负的钱财:借~。欠~。还~。公~。外~。内~。~户。~主。~权。~券。~台高筑。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揭』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謁切,音訐。 《說文》高舉也。或作𢶆。  又《唐韻》基竭切《集韻》《韻會》丘傑切,𠀤音朅。義同。或作担。  又作拮。  又與偈通。車疾貌。 《王應麟·詩攷》韓詩,匪車揭兮,見漢書王吉傳。  又《唐韻》渠列切《集韻》《韻會》《正韻》巨列切,𠀤音傑。與𢷒同。或作搩。 《增韻》舉而豎之也。 《前漢·𨻰項傳贊》揭竿爲旗。 《張衡·西京賦》豫章珍館,揭焉中峙。  又擔也,負也。 《戰國策》馮煖于是乗其車,揭其劒。 《史記·東方朔傳》數賜縑帛,擔揭而去。  又姓。 《前漢·功臣表》安道侯揭陽定。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其謁切,音碣。亦擔也。  又長也。 《詩·衞風》葭菼揭揭。  又《集韻》《韻會》𠀤語訐切,音钀。義同。  又《唐韻》居列切,音孑。揭起也。 《詩·小雅》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又《大雅》顛沛之揭。 《傳》揭,見根貌。 《疏》樹倒故根見。 《戰國策》唇揭者,其齒寒。 《註》揭,猶反也。  又啓事。今日揭帖。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去例切,音憩。亦高舉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 《詩·邶風》淺則揭。 《爾雅·釋水》揭者,揭衣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涉冰揭河。  又《集韻》其例切,音偈。揭陽,縣名。 《前漢·地理志》南海郡揭陽縣。  又丘言切。與攑同。亦舉也。

『还』

《篇海類編》音浮。  又音否。俗作還字,非。 《唐韻》戸關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關切,𠀤音環。 《說文》復也。 《玉篇》反也。 《詩·小雅》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 《註》反也。  又《正韻》退也,歸也。 《儀禮·鄕飮酒禮》主人答拜還,賔拜辱。 《註》還,猶退也。 《前漢·高帝紀》還守豐。  又《灌嬰傳》還定三秦。  又顧也。 《左傳·昭二十年》無所還忌。 《註》還,猶顧也。  又償也。 《老子·道德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  又大還、小還,日至之名。 《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鳥次,是謂小還。至于女紀,是謂大還。  又與環同。 《前漢·食貨志》還廬樹桑。  又《廣韻》似宣切《集韻》《韻會》旬宣切,𠀤音旋。與旋同。 《禮·禮運》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爲本也。 《註》迭相終而還相始,如環無端也。  又《正韻》轉也。 《禮·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 《註》周旋圓轉,折旋方轉也。  又便捷貌。 《詩·齊風》子之還兮。  又速也,卽也。 《前漢·董仲舒傳》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效者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慣切,音患。遶也,圍也。 《儀禮·旣夕》祖還車不易位。 《司馬相如·子虛賦》旋還乎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