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无臭


   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ú shēng wú xiù
成语注音 ㄨˊ ㄕㄥ ㄨˊ ㄒ一ㄡˋ
成语正音 “声”,不能读作“sēng”;“臭”,不能读作“chòu”。
成语简拼 wswx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無聲無臭
成语英文 be of no reputation
成语组合  ABAC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成语示例


我还要去找找经理,我请他答应在报上公布出来。我就怕他们蒙住搞,无声无臭就把你干了。(沙汀《老烟的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诗经 大雅 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成语典故

见〔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并列 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原指天道难以被人所感知,后比喻默默无闻,对外界毫无影响。语出《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亦终有小康之一日,必不至~。”△多用于名望方面。→默默无闻 湮没无闻 无声无息 ?遐迩闻名 家喻户晓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名誉:名~。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不好闻的气味,与“香”相对:~味儿。~氧。恶~。 香气:“左佩刀,右备容~,烨然若神人”。 惹人厌恶的:~钱。~美。~架子。~名远扬。 狠狠地:~骂一通。 指子弹、炮弹坏,失效:~火。

气味的总称:无声无~。 同“嗅”。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声』

《字彙》同𡔝。 《正字通》俗聲字。 《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𠀤聖平聲。 《說文》音也。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 《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 《註》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 《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 《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又聲敎。 《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 《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 《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又聲譽。 《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註》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註》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 《註》生于外家。 《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註》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叶尸羊切,音商。 《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臭』

《廣韻》《集韻》《韻會》𠀤尺救切,抽去聲。 《說文》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故从犬。 《徐鍇曰》以鼻知臭,故从自。 《廣韻》凡氣之總名。 《易·說卦》巽爲臭。 《疏》爲臭,取其風所發也。 《詩·大雅》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禮·月令》其臭羶。 《疏》通於鼻者謂之臭。  又香也。 《易·繫辭》其臭如蘭。 《詩·大雅》胡臭亶時。 《禮·內則》衿纓佩容臭。 《註》容臭,香物也。 《疏》庾氏曰:以臭物可以修飾形容,故謂之容臭。  又惡氣。與香臭別。 《書·盤庚》無起穢以自臭。 《莊子·知北遊》是其所美者爲神奇,所惡者爲臭腐。 《正韻》對香而言,則爲惡氣,海濵逐臭之夫之類是也。  又《左傳·襄八年》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註》言同類。  又敗也。 《書·盤庚》若乗舟,汝弗濟,臭厥載。 《傳》如舟在水,中流不渡,臭敗其所載物。  又《揚子·太𤣥經》赤臭播關。 《註》赤臭,惡人也。  又《韻會》《正韻》𠀤許救切,音齅。與齅嗅𠀤通。 《荀子·榮辱篇》臭之而無嗛于鼻。 《又》三臭之不食。 《註》謂歆其氣也。  又《韻補》叶初尤切,音篘。 《詩·大雅》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叶下孚。孚音浮。  又叶丑鳩切,音抽。 《左傳·僖四年》卜𧪬曰: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