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尘莫及


   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尘:尘土;莫:不;及:赶上。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àng chén mò jí
成语注音 ㄨㄤˋ ㄔㄣˊ ㄇㄛˋ ㄐ一ˊ
成语正音 “莫”,不能读作“mù”。
成语简拼 wcmj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朢塵莫及
成语英文 too far behind to catch up
成语法文 se sentir incapable d'égaler qn.(avoir le sentiment de son infériorité)
成语俄文 недоступный(не угнаться)
成语日文 遠(とお)く及(およ)ばない;あとに取(と)り残(のこ)されるたとえ
成语结构  补充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尘:尘土;莫:不;及:赶上。




成语示例


闯王确实有许多非凡之处,为当今群雄所望尘莫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五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咨传》:“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成语典故

亦作望尘不及,原指奔驰而过,追赶不及,后比喻人进展快,自己远远落后。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今河南滑县)人。桓帝延熹元年(158年),以学行为时人所重,为博士;灵帝时,迁敦煌太守,又迁东海相。在他道经荥阳赴任时,时荥阳令曹暠是他在敦煌时举荐的孝廉。曹在路边迎谒,赵咨连车子都未下,径直策马而去。曹暠追了很长时间,只见尘土飞扬,一直未能追上。曹暠即弃去印绶,一直追到东海,见到赵咨之后,方才辞归。 【出典】: 《后汉书》卷39第1314页,《赵咨传》:“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例句】: 姚雪垠《李自成》2卷55章:“李岩点头说:‘是的,是的。闯王确实有许多非凡之处,为当今群雄所望尘莫及。’” 老舍《赵子曰》17:“你由欧阳的一片话,会悟出这么些个道理来,你算真聪明,我望尘莫及。” 见“望尘不及”。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看,往远处看:~见。眺~。张~。~尘莫及(喻远远落后)。~风捕影。 拜访:看~。拜~。探~。 希图,盼:期~。欲~。喜出~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族。名~。声~。威~。 向,朝着:~东走。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 埋怨,责备:怨~。 姓。

不要:~哭。 没有,无:~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 不,不能:~如。~逆。~须有。~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能助。 古同“漠”,广大。 姓。

古同“暮”。

从后头跟上:来得~。赶不~。 达到:~格。~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过犹不~。 趁着,乘:~时。~早。~锋而试。 连词,和,跟:阳光、空气~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望』

《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𠀤音𧧄。 《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 《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 《詩·邶風》瞻望弗及。  又《詩·大雅》令聞令望。 《疏》爲人所觀望。  又《孟子》望望然去之。 《趙岐註》慚愧之貌也。 《朱傳》去而不顧之貌。  又《博雅》覗也。 《韻會》爲人所仰曰望。  又責望。  又怨望。  又祭名。 《書·舜典》望于山川。 《傳》皆一時望祭之。 《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𠀤音亡。義同。 《詩·小雅》萬夫所望。 《釋文》協韻音亡。  又《釋名》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在望也。 《易·小畜》月幾望。 《左傳·桓三年疏》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卽爲弦,全照乃成望。 《韻會》从壬,譌从王。 《說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

『尘』

《字彙補》古文塵字。註詳土部十一畫。 《唐韻》直珍切《集韻》《韻會》《正韻》池鄰切,𠀤音𨻰。埃也。 《爾雅·釋詁》久也。謂塵垢稽久也。 《詩·小雅》無將大車,祗自塵兮。 《後漢·班固傳》風伯淸塵。 《拾遺記》石虎起樓四十丈,異香爲屑,風起則揚之,名芳塵。 《嶺南表異錄》犀角爲簪梳,塵不著髮,名辟塵犀。  又淫視爲遊塵,見《穀梁序疏》。  又明窻塵,丹砂,藥名。 《李白·草創大還詩》髣髴明窻塵。  又《梵書·圓覺經》根塵虛妄。 《註》根塵,六根之塵,謂眼、耳、鼻、舌、心、意。  又《列仙傳》麻姑謂王方平曰:見東海三變爲桑田,今將行復揚塵乎。  又姓,見《統譜》。  又叶直連切,音廛。 《班彪·北征賦》忽進路以息節兮,飮予馬兮洹泉。朝露漸予冠蓋兮,衣晻藹而蒙塵。

『莫』

《唐韻》慕各切《集韻》《正韻》末各切,𠀤音寞。 《韻會》無也,勿也,不可也。 《易·繫辭》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又定也。 《詩·大雅》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又謀也。 《詩·小雅》秩秩大猷,聖人莫之。  又《博雅》强也。 《論語》文莫吾猶人也。 《晉書·欒肇·論語駁曰》燕齊謂勉强爲文莫。 《揚子·方言》侔莫,强也,凡勞而相勉謂之侔莫。 《淮南子·謬稱訓》猶未之莫與。 《註》莫,勉之也。  又削也。 《管子·制分篇》屠牛垣,朝解九牛而刀可莫鐵。  又《博雅》莫莫,茂也。 《詩·周南》維葉莫莫。 《註》莫莫,茂密之貌。  又《莊子·逍遙遊》廣莫之野。 《註》莫,大也。  又姓。 《通志·氏族略》卽幕氏省文。漢有富人莫氏,見《游俠傳》。唐有比部員外郎莫藏用。  又《史記·夏本紀註》五湖之一有莫湖。  又與瘼通。 《詩·小雅》莫此下民。  又與幕通。 《史記·李廣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  又《說文》莫故切。同暮。 《易·夬卦》莫夜有戎。  又菜也。 《詩·魏風》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註》音暮。 《陸璣疏》莫,莖大如箸,赤節,節一葉,似柳葉,厚而長,有毛刺,今人繅以取繭緒。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爲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謂之酸迷,冀州人謂之乾絳,河、汾之閒謂之莫。  又通膜。 《禮·內則》去其皽。 《註》皽謂皮肉之上魄莫也。  又《韻會》莫白切,音陌。靜也。 《詩·小雅》君婦莫莫。 《註》言淸靜而敬至也。 《左傳·昭二十八年》德正應和曰莫。  又《唐韻古音》平聲,音謨。《漢書》註引《詩》聖人莫之作謨。 《直音》作𦱤。

『及』

《唐韻》其立切《集韻》《韻會》極入切《正韻》忌立切,𠀤琴入聲。 《說文》逮也。从又从人。 《徐曰》及,捕人也。會意。 《廣韻》至也。  又《韻會》旁及,覃被也。 《詩·大雅》覃及鬼方。 《周頌》燕及皇天。  又《增韻》連累也。 《左傳·隱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又兼與之辭。 《左傳·宣七年》與謀曰及。  又《後漢·黨錮傳》張儉等八人爲八及,言能導人追宗也。  又《韻補》叶極業切。 《詩·大雅》征夫捷捷,每懷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