枵:空虚;辘辘:车行的声音。肚子里饿得辘辘响。形容非常饥饿。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相与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着。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枵:空虚。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辘辘发响,形容十分饥饿。《聊斋志异.西湖主》:“忽僮仆肢体微动,喜而扪之。无何,呕水数斗,豁然顿苏。相与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着。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主谓 枵,空。形容非常饥饿。《聊斋志异·西湖主》:“而~,饥不可堪。”△多用于饥饿方面。→饥肠辘辘
空虚:~腹。外肥中~。 布的丝缕稀而薄:~薄。
人或动物内脏之一,呈长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养分,分“大肠”、“小肠”等部:~子。~衣。肝~寸断。羊~小道。脑满~肥。
〔~轳〕a.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b.机械上的绞盘。 〔~~〕象声词,形容车声。 〔轱~〕见“轱”。
〔~轳〕a.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b.机械上的绞盘。 〔~~〕象声词,形容车声。 〔轱~〕见“轱”。
《唐韻》《集韻》《韻會》𠀤虛嬌切,音囂。 《說文》木根空也。 又虛也。 《左傳·襄二十八年》歲在星紀,而淫于元枵。 《杜註》元枵卽虛也。徐按《爾雅》虛星子位之次,枵,虛耗之名,北方樹木皆虛,从木色黑,故曰元。杜預曰:元枵三宿,虛在其中。 又《周禮·地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 《鄭註》元枵,齊也,靑州分野。 又《正字通》凡物饑耗曰枵,人饑曰枵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