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娇嫩的枝叶。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明·郑若庸《玉玦记·忆夫》:“绿茵尽摘不留,且莫惜明年难茂,柔枝嫩叶,多应人采揪。轻舒手,罗裙宽褪腰肢瘦。”
柔软的枝条,娇嫩的叶子。比喻娇美柔弱的妙龄女子。《群音类选.玉块记.秦忆商夫》:“绿茵,尽摘不留,且莫惜明年难茂,柔枝嫩叶,多应人采揪。”又《四喜记.花亭佳遇》:“温香软玉世应稀,柔枝嫩叶谁能比。纤腰柳舞,翠裙影低,娇喉莺啭,阳春调低,谩夸西子多娇丽。”亦作“柔枝嫩条”。《群音类选.玉簪记.词姤私情》:“奴本是柔枝嫩条,休比做墙花路草。” 见“柔枝嫩条”。明·谢谠《四喜记·花亭佳偶》:“温香软玉世应稀,~谁能比?”
植物初生而嫩:~荑(初生嫩芽,喻女子白嫩的手)。 软,不硬:~软。~韧。~嫩。~滑。 软弱,与“刚”相对:~懦。~弱。刚~相济。 温和:~顺。~和。~曼(柔和妩媚)。~情。
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干(gàn )。竹~。节外生~。~柯。~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 量词,指杆形的:一~铅笔。 古同“支”,支持,分支。
古同“歧”,岔。
初生而柔弱:娇~。~芽。 (颜色)淡;浅:~绿。~黄。 幼稚;不老练:稚~。~手。 轻;微:“~寒清晓。”
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树~。菜~。~子。~落归根。一~知秋。一~蔽目(喻目光短浅,常被眼前细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远处、大处。亦称“一叶障目”)。 像叶子的:铁~。百~窗。 同“页”。 世代,时期:初~。末~。 姓。
和洽,合:~韵。
《唐韻》耳由切《集韻》《韻會》《正韻》而由切,𠀤受平聲。 《說文》木曲直也。 又柔者剛之反。 《易·說卦》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書·洪範》沈潛剛克,高明柔克。 《老子·道德經》豈非以其柔耶。 又安也。 《書·舜典》柔遠能邇。 又服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我得天,楚伏其罪,我且柔之矣。 又草木新生曰柔。 《詩·小雅》薇亦柔止。 又國名。 《前漢·地理志》屬琅邪郡。 俗作𣐱,非。
『枝』《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 《說文》木別生條也。 《徐曰》自本而分,故曰別生。 《廣韻》枝柯也。 《左傳·隱八年》疏枝布葉分。 又散也。 《易·下繫》中心疑者其辭枝。 又與支通。 《詩·大雅》本支百世。左傳作本枝。 又支持也。 《史記·項羽紀》諸將懾服,莫敢枝梧。 《瓚曰》小柱爲枝,斜柱爲梧。 又干支亦作幹枝。 《博雅》甲乙爲幹。幹者,日之神也。寅卯爲枝。枝者,月之靈也。 又手節曰枝。 《孟子》爲長者折枝。 《趙岐註》折枝,按摩手節也。 又《管子·度地篇》水別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 又枝江,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南郡。 又姓。 《姓苑》楚大夫枝如,子躬之後爲枝氏。 又《集韻》翹移切,音祇。枝指,多指也。 《莊子·駢拇篇》駢拇枝指。 又《集韻》渠羈切,音奇。 《字林》橫首枝也。 又《集韻》居僞切,音攱。祭山名。 又與校通。 《儀禮·士昏禮》主人拂几授校。 《註》校,几足,古文爲枝。 與𣏽異。𣏽卽枚也。
『嫩』《字彙》與媆同。 《杜甫詩》紅入桃花嫩。 《正字通》俗媆字。
『叶』《玉篇》古文協字。 《後漢·律曆志》叶時月正日。餘詳十部六畫。 又《集韻》同旪。 《前漢·五行志》次四曰旪用五紀。 《註》師古曰,旪讀曰叶。 又《正韻》同汁。 《張衡·西京賦》五位相汁,以旅于東井。 《註》汁、叶同。 《唐韻》與涉切《集韻》《正韻》弋涉切,𠀤音枼。 《說文》草木之葉。 《陸游詩註》吳人直謂桑曰葉。 又世也。 《詩·商頌》昔在中葉,有震且業。 又《博雅》聚也。 又書冊。 《歐陽修曰》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後有葉子,似今策子。 又姓。 《通志·氏族略》葉氏,舊音攝,後世與木葉同音。 又與䔾通。 《儀禮·士冠禮》贊者洗於房中,側酌醴,加柶,覆之面葉。 《註》古文葉爲䔾。 又式涉切,音攝。 《左傳·及葉註》葉,今南陽葉縣。 又《韻補》叶,逆約切,音虐。 《易林》桑芳將落,隕其黃葉。 又叶於急切。 《易林》同本異葉,樂人上德。東鄰慕義,來興吾國。 又《集韻》徒協切,音牒。與䈎同,書篇名。 《韻會》或作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