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人丢掉的弓;仍然被楚国人拾到了。比喻自己丢失的东西落入与自己同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手中。形容肥水没有外流。
西汉 刘向《说苑》:“左右请求之。王曰:‘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汉.刘向《说苑.至公》:“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术焉?’仲尼(孔子字)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促尼所谓大公也。”此事又见《孔子家语.好生》、《孔丛子》、《公孙龙子》。 楚王认为楚人失弓,楚人得弓,无需去找。孔子觉得既然如此,那么楚王的胸怀仍不够宽大。说“人失弓,人得弓”不是更好吗?何必非“楚弓楚得”呢?后因称东西虽然丢失,但从一定的范围看,利并未外溢为“楚弓楚得”。 明.苏复之《金印记》传奇十二:“喜楚弓楚得,免被旁人笑。” 主谓 比喻虽有所失而利未外溢。语本《公孙龙子·迹府》:“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楚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遣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汉·刘向《说苑·至公》等书亦记有此事。明·苏复《金印记·金钗典卖》:“喜~,免被傍人笑。”△用于处境方面。 →合浦珠还 ?得不偿失。也作“楚得楚弓”。 【典源】《吕氏春秋·贵公》:“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汉·刘向《说苑·至公》:“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孔子家语·好生》亦载。 【今译】 楚共王外出打猎而丢失弓,手下人要去寻找,楚共王说:“不必,丢了弓的是楚人,捡到弓的也是楚人,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后说:“可惜包括的还不广大,应说丢弓的是人,拾弓的也是人,何必非是楚人呢。”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虽有所失而利不外溢; 也形容得失无常,无须萦怀。 【典形】 楚弓人得、楚人弓、得楚弓、荆人弓失、人失人得、失楚弓、失弓、亡楚弓、亡弓楚泽、遗弓、楚人亡弓。 【示例】 〔楚弓人得〕 清·钱谦益《再题奚川八景画卷》:“楚弓人得岂其然,鲁玉盗归安足拟。” 〔楚人弓〕 宋·姜夔《诉衷情·端午宿合路》:“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 〔得楚弓〕 唐·刘长卿《避地江东留别》:“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 〔荆人弓失〕 清·钱谦益《昆仑山人扇子歌》:“魏公笏在世所羡,荆人弓失何嗟及。” 〔人失人得〕 宋·苏轼《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区寰。” 〔失楚弓〕 清·赵翼 《题遗山诗》:“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失弓〕 明·袁宏道《病起偶题》之三:“世路他如梦,浮名我失弓。” 〔亡楚弓〕 宋·苏轼《和陶东方有一士》:“梦求亡楚弓,笑解适越冠。” 〔亡弓楚泽〕 唐·李白《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收遗簪于少原,念亡弓于楚泽。” 〔遗弓〕 唐·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悲哉堕世网,去之若遗弓。”
落叶灌木,鲜叶可入药。枝干坚劲,可以做杖。亦称“牡荆”。 古代的刑杖,或学校扑责学生的小杖:捶~。夏~。~掠(拷打)。~挞(拷打)。 中国春秋时国名:~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空)。~声。~歌(楚人之歌)。~狂。~腰(泛称女子的细腰)。~辞。四面~歌。~材晋用(指使用他国人才,或指人才外流)。 指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剧。 痛苦:苦~。痛~。凄~。酸~。 清晰,鲜明,整洁:清~。衣冠~~。 姓。
射箭或发弹丸的器具:~箭。~弩。飞鸟尽,良~藏。 像弓的器具或形态:胡琴~子。~鞋。 旧时丈量地亩用的器具和计算单位。 弯曲:~身。 姓。
落叶灌木,鲜叶可入药。枝干坚劲,可以做杖。亦称“牡荆”。 古代的刑杖,或学校扑责学生的小杖:捶~。夏~。~掠(拷打)。~挞(拷打)。 中国春秋时国名:~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空)。~声。~歌(楚人之歌)。~狂。~腰(泛称女子的细腰)。~辞。四面~歌。~材晋用(指使用他国人才,或指人才外流)。 指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剧。 痛苦:苦~。痛~。凄~。酸~。 清晰,鲜明,整洁:清~。衣冠~~。 姓。
获取,接受:~到。~失。~益。~空(kòng)。~便。~力。~济。心~。 适合:~劲。~当(dàng )。~法。~体。 满意:~意。扬扬自~。 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必须,须要:可~注意。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了。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拿~起来。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快。香~很。
《唐韻》《正韻》創舉切《集韻》創阻切,𠀤粗上聲。或作䠂。 《說文》叢木也。一曰荆。 《詩·小雅》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註》楚楚,茨棘貌。 又《詩·召南》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疏》荆屬。薪雖皆高,楚尤翹翹而高也。 又《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註》楚,荆也。扑撻犯禮者。 又萇楚,草名。羊桃也。 《詩·檜風》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又楚楚,鮮明貌。 《詩·檜風》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又辛楚,痛也,別作憷。 《陸機·與弟士衡詩》慷慨含辛楚。 又國名。 《書·禹貢》荆州之域,周熊繹始封。 又三楚,地名。 《史記·貨殖傳》淮北郡、𨻰汝南郡,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南楚也。 又南方曰楚。 《後漢·史岑出師頌》朔風變楚。 《李善註》朔,北方也,楚,南方也。 又姓。 《左傳》晉龜卜楚丘,趙襄子家臣楚隆。 又《唐韻》《韻會》𠀤瘡據切,粗去聲。楚利也。 又木名。出歷山。 又《類篇》山於切,音疎。 《杜甫·送孟十二詩》秋風楚竹冷,夜雪鞏梅春。 又叶弭沼切,音杪。 《前漢·楚元王傳》太上四子,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斿宅是楚。
『弓』《唐韻》居戎切《集韻》《韻會》居雄切《正韻》居中切,𠀤音宮。 《說文》弓,以近窮遠。象形。 《釋名》弓,穹也。張之穹穹然也。 《山海經》少皡生般,是始爲弓。 《荀子·解蔽篇》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於射。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爲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旣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爲遠也,角也者以爲疾也,筋也者以爲深也,膠也者以爲和也,絲也者以爲固也,漆也者以爲受霜露也。 又車蓋橑。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弓鑿廣四枚。 《註》弓,蓋橑也。 《疏》漢世名弓蓋爲橑子也。 又射侯之數。 《儀禮·鄕射禮》侯道五十弓。 《疏》六尺爲步,弓之古制六尺,與步相應,而云弓者,侯之所取數,宜於射器也。 《周禮·天官·司裘註》凡侯道,虎九十弓,熊七十弓,豹麋五十弓。 又量地之數。 《度地論》二尺爲一肘,四肘爲一弓,三百弓爲一里。三百六十步爲一里,卽三百弓也。 《西域記》鼓小者聞五百弓。 《註》五百弓,二里半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河閒國有弓高縣。 《史記·韓王信傳》漢封頹當爲弓高侯。 又水名。 《史記·霍去病傳》濟弓閭。 又姓。 《廣韻》魯大夫叔弓之後。 《韻會》漢有光祿勳弓祉。 又與肱通。 《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黑弓以濫來奔。 《註》黑弓,二傳作黑肱。 又與穹通。 《史記·天官書》穹閭。 《註》索隱曰:一作弓閭。弓音穹,蓋謂以氊爲閭,崇穹然。
『楚』《唐韻》《正韻》創舉切《集韻》創阻切,𠀤粗上聲。或作䠂。 《說文》叢木也。一曰荆。 《詩·小雅》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註》楚楚,茨棘貌。 又《詩·召南》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疏》荆屬。薪雖皆高,楚尤翹翹而高也。 又《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註》楚,荆也。扑撻犯禮者。 又萇楚,草名。羊桃也。 《詩·檜風》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又楚楚,鮮明貌。 《詩·檜風》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又辛楚,痛也,別作憷。 《陸機·與弟士衡詩》慷慨含辛楚。 又國名。 《書·禹貢》荆州之域,周熊繹始封。 又三楚,地名。 《史記·貨殖傳》淮北郡、𨻰汝南郡,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南楚也。 又南方曰楚。 《後漢·史岑出師頌》朔風變楚。 《李善註》朔,北方也,楚,南方也。 又姓。 《左傳》晉龜卜楚丘,趙襄子家臣楚隆。 又《唐韻》《韻會》𠀤瘡據切,粗去聲。楚利也。 又木名。出歷山。 又《類篇》山於切,音疎。 《杜甫·送孟十二詩》秋風楚竹冷,夜雪鞏梅春。 又叶弭沼切,音杪。 《前漢·楚元王傳》太上四子,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斿宅是楚。
『得』《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𠀤音德。 《說文》行有所得也。 《玉篇》獲也。 《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又賦受亦曰得。 《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 《禮·曲禮》臨財毋苟得。 《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 《孟子》求則得之。 又貪也。 《論語》戒之在得。 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 《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又叶都木切,音篤。 《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集韻》或作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