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两端


   见“模棱两可”。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ó léng liǎng duān
成语注音 ㄇㄛˊ ㄌㄥˊ ㄌ一ㄤˇ ㄉㄨㄢ
成语简拼 mlld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模棱兩端
成语英文 cut both ways
成语俄文 неопределённый
成语结构  补充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模棱两可”。




成语示例


保~,怕事之极。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粤东纪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粤东纪事》:“祁宫保模棱两端,怕事之极。”


成语典故

同“模棱两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粤东纪事》:“祁宫保模棱两端,怕事之极。” 见“模棱两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 粤东纪事》:“祁宫保~,怕事之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法式,规范,标准:~范。~式。楷~。~型。~本。~压。 仿效:~仿(亦作“摹仿”)。~拟(亦作“摹拟”)。~写。 特指“模范”:劳~。英~。

〔~样〕➊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➋表示约略的时间、怎么办;➌描摹。 用压制或浇注的方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工具:~子。~板。~具。

物体上的条状突起,或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相连接的部分:~角。瓦~。~椎(多面体的一种)。三~镜。模~两可。 神灵之威,威势:威~。

〔不~登〕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含厌恶意,如“傻~~~”。

〔穆~〕地名,在中国黑龙江省。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正,不歪斜:~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丽。~然。~庄。~秀。~静。~坐。 正派,正直:~方。~直。~重(zhòng )。品行不~。 事物的一头:~的(dì)(a.事情的经过,底细;b.的确,果然;c.究竟。均亦称“端底”)。~倪。~详。事~。争~。 用手很平正地拿:~盆。~碗。~茶。把问题~出来说清楚。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模』

《唐韻》《正韻》𠀤莫胡切,音謨。 《說文》法也。 《徐曰》以木爲規模也。 《廣韻》又形也。  又《集韻》《韻會》𠀤蒙晡切,音摹。義同。 《左思·魏都賦》受全模於梓匠。 《張衡·歸田賦》陳三皇之軌模。 《揚子·方言》張小使大謂之廓。陳楚之閒謂之模。 《韓愈·岣嶁禹𥓓詩》拳科倒薤形模奇。  又作摹、橅。 《史記·漢高紀》其規摹弘遠矣。 《前漢·韋元成傳》其規橅可見,音義𠀤同。  又木名。 《淮南子·草木譜》模木生周公塚上,其葉春靑,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

『棱』

《廣韻》魯登切《集韻》《韻會》《正韻》盧登切,𠀤冷平聲。或作楞,俗作稜。 《說文》柧也。 《廣韻》四方木也。  又殿堂上最高處曰柧棱。見柧字註。  又神靈之威曰棱。 《前漢·李廣傳》威棱憺乎列國。  又剛棱。 《後漢·王允傳》剛棱疾惡。  又模棱,持兩端。 《唐書·蘇味道傳》常謂人曰: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模稜持兩端可也。世號模棱手。  又《集韻》閭承切,音陵。義同。  又《集韻》丑升切,音僜。吳人謂酢柚爲棱。

『端』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多官切,音偳。 《說文》直也,正也。 《禮·曲禮》振書端書于君前。 《註》端,正也。 《玉藻》目容端。 《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端。 《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 《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 《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端首。 《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註》端者,首也。人皆有仁義禮智之首,可引用之。  又《廣韻》緒也,等也。 《揚子·方言》緒,南楚或曰端。  又《增韻》審也。 《戰國策》郤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又專也。 《戰國策》敢端其願。 《註》端,猶專也。  又布帛曰端。 《禮·記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爲端。 《小爾雅》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倍兩謂之疋。  又《周禮·春官》其齊服有𤣥端,素端。 《鄭司農註》衣有襦裳者爲端。 《穀梁傳·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 《註》端,𤣥端之服。 《疏》其色𤣥,而制正幅無殺,故謂之𤣥端。  又地名。 《山海經》號山,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國在流沙中者,墩端璽㬇。 《史記·趙世家》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 《註》端氏,澤州縣也。 《前漢·地理志》蒼梧郡有端溪。  又姓。孔子弟子端木賜。  又宮門名。 《後漢·黃瓊傳》舉吏,先試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門。 《註》端門,太微宮南門也。  又獸名。 《後漢·鮮𤰞傳》禽獸異于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爲弓,俗謂之角端弓。  又《正韻》尺兗切。與喘同。 《荀子·勸學篇》端而言。 《註》端,讀爲喘。喘,微言也。  又《韻會小補》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 《禮·玉藻》諸侯𤣥端以祭,天子𤣥端以朝,日于東門之外。 《註》端,皆音冕。  又《韻補》叶都元切。 《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衆慮而爲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又叶多汪切。 《楊戲贊秦子敕》正方受遣,豫聞後綱。不𨻰不僉,造此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