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苏失爨


   虽有柴草,却无米为炊。指非常贫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iáo sū shī cuàn
成语注音 ㄑ一ㄠˊ ㄙㄨ ㄕ ㄘㄨㄢˋ
成语简拼 qssc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樵蘇失爨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虽有柴草,却无米为炊。指非常贫困。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吴伟业《偶成》诗之十二:“冠栉懒施高枕,樵苏失爨清淡。”


成语典故

清·吴伟业《偶成》诗之十二:“冠栉懒施高枕,樵苏失爨清淡。”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柴,散木:~苏(柴草,亦指打柴割草)。采~。 打柴:~夫。~客。 古同“谯”,谯楼。

朝向:“~刃者死”。

丢:遗~。坐~良机。收复~地。流离~所。 违背:~约。~信。 找不着:迷~方向。 没有掌握住:~言。~职。~调(tiáo )。 没有达到:~望。~意。 错误:~误。~策。过~。~之毫厘,谬以千里。 改变常态:惊慌~色。

烧火做饭:分居各~。 灶:“客传萧寒~不烟。”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文房四宝~》。 演戏:“夫优伶~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樵』

《唐韻》昨焦切《集韻》《韻會》慈焦切《正韻》慈消切,𠀤音譙。 《說文》散木也。 《左傳·桓十二年》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  又采薪曰樵。 《詩·小雅》樵彼桑薪,卬烘于煁。故采薪者謂之樵夫。 《史記·孟嘗君傳》樵夫牧豎。  又焚也。 《公羊傳·桓七年》焚之者何,樵之也。  又與譙通。 《前漢·趙充國傳》爲壍壘木樵。 《師古註》謂爲高樓以望敵也。 《集韻》或作藮,又作𣟶。𣟶字原从𣛜作艸下𣛜。  又𦿕,同樵。

『失』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質切,音室。得之反。 《說文》縱也。一曰錯也,過也,遺也。 《書·泰誓》時哉弗可失。 《杜甫詩》雖乏諫諍資,恐君有遺失。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弋質切。與𨓜同。 《莊子·應帝王》自失而走。 《荀子·哀公篇》其馬將失。 《六書本義》與佚軼通。  又《集韻》《韻會》式吏切《正韻》式至切,𠀤音試。 《應楨華·林園集詩》示武恐荒,過亦爲失。凡厥羣后,無懈于位。

『爨』

《廣韻》七亂切《集韻》《韻會》《正韻》取亂切,𠀤音𥨥。 《說文》齊謂之炊爨。𦥑象持甑,冂爲竈口,廾推林內火。 《玉篇》竈也。 《詩·小雅》執爨踖踖。 《傳》爨,饔爨,稟爨也。 《疏》饔爨以煑肉,廩爨以炊米。 《周禮·天官·亨人》職外內饔之爨亨煑。 《註》爨,今之竈。主於其竈煑物。 《儀禮·士昏禮》大羹湆在爨。 《註》爨,火上。  又姓。 《華陽國志》昌寧大姓有爨習。 《蜀志》建寧大姓。蜀錄有交州刺史爨深。  又《集韻》或作熶。詳熶字註。  又取絹切,音縓。炊也。  又七丸切,音攛。義同。 《周禮·夏官·挈壷氏》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註》以火炊水。◎按周禮,詩傳,釋文,爨俱音七絃切,釋經傳爨字之義,大約動音爲平聲,靜音爲去聲。然左傳宣十五年傳:析骸以爨。註:爨,炊也。及孟子,以𨥏甑爨。似皆宜讀平聲。乃孟子無釋文。左傳,釋文,亦音七亂反。則平去又未嘗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