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羹剩饭


   吃剩的饭菜,比喻别人取用后剩下的一点儿东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án gēng shèng fàn
成语注音 ㄘㄢˊ ㄍㄥ ㄕㄥˋ ㄈㄢˋ
成语简拼 cgsf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殘羹剩飯
成语英文 broken victuals(crumbs form the table;dinner left)
成语日文 食(く)い残しの物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吃剩的饭菜,比喻别人取用后剩下的一点儿东西。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季羡林《我的家》:“她俩却坐在旁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自己只吃残羹剩饭。”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梁实秋《穷》:“不曾看见两个穷人抢食半盂残羹剩饭。”


成语典故

见“残杯冷炙”。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汤。肉~。鸡蛋~。

多余,余留下来的:~余。~菜。~货。~勇(余勇,如“宜将~~追穷寇”)。~水残山。所~无几。就~他一个人。

煮熟的谷类食品:大米~。 泛指人每天定时分次吃的食物:早~。~菜。~馆。~量。酒囊~袋。 吃饭,或给人饭吃:“~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喂牲畜:~牛。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羹』

《廣韻》《正韻》古衡切《集韻》《韻會》居行切,𠀤音庚。 《說文》作𩱧。五味和羹也。小篆从羔从美。 《爾雅·釋器》肉謂之羹。 《註》肉臛也。 《疏》肉之所作臛名羹。 《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傳》鹽咸梅醋,羹須咸醋以和之。 《禮·樂記》大羹不和。 《註》大羹,肉湇,不調以鹽菜。  又《云仙雜記》史鳳,宣城妓也。待客有差等,最下者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又《集韻》何庚切,音行。義同。  又《集韻》盧當切,音郞。 《韻補》左氏傳,陳蔡不羹。 《釋文》音郞。正義曰:古者羹臛之字亦爲郞,故魯頌、楚辭、急就章與楊房漿爲韻。近世獨以爲地名。宋玉招魂:肥牛之腱臑若芳,和酸若苦陳吳羹。◎按說文、小篆俱作羹。《正字通》止收羮,不收羹,則从俗字,而反失正字矣。今增入。羮,俗羹字。見未集。

『剩』

《唐韻》食證切,音乘。長也。 《玉篇》不啻也。 《高適贈杜二拾遺詩》聽法還應難,尋經剩欲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