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庄周《庄子 知北游》:“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
《庄子.知北游》:“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意谓估量猪之肥瘦,越近猪的脚胫越能显示出它是否真肥。比喻越是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清“道”的真实情况。况,由比照而显明。后用以指情况越来越差。清 吴趼人《〈两晋演义〉序》:“《三国演义》出,而脍炙人口,自士大夫以至舆台,莫不人手一篇。人见其风行也,遂竞斅为之,然每下愈况,动以附会为能,转使历史真相,隐而不彰,而一般无稽之言,徒乱人耳目。” 见“每况愈下”。清·吴趼人《两晋演义序》:“……人见其风行也遂竞为之,然~动以附会为能。”
指特定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或一组:~人。~回。~组。 指特定范围内逐一出现的任何一次:~战必胜。~况愈下。 虽:“~有良朋,况也永叹”(虽有良朋好友,危难之时也只能为之长叹)。 古同“们”,中国宋元代口语。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 使降落:~半旗。~棋。 进入:~海。 投送:~书。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 谦辞:在~。~官。 颁布:~令。 攻克:攻~。 卸掉:~货。把他的枪~了。 用,投入精力:~工夫。 退让:争执不~。 做出判断:~结论。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言~”;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 少于:不~二百人。 动物生产:鸡~蛋。
更,越:~甚。~加。~发。~益。~演~烈。 较好,胜过:孰~(哪个好)?彼~于此。 病好了:痊~。病~。
情形:情~。状~。近~。~味(境况和情味,如“他的处境不好,~~难言”)。 比方:比~。每~愈下。 文言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且。何~。 姓。 古同“贶”,赐予。
《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𠀤音浼。 《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 《詩·小雅》每懷靡及。 《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 《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 又雖也。 《爾雅·釋訓》每有,雖也。 《詩·小雅》每有良朋。 《箋》言雖有良朋也。 又貪也。 《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 《註》孟康曰:每,貪也。 《敘傳》致死爲福,每生作旤。 又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 《註》每有枚、昧二音,義同。 又《集韻》《正韻》謨杯切《韻會》謀杯切,𠀤音枚。義同。 《正字通》《古尚書》昧昧,與梅梅、媒媒、每每通聲。古人以聲狀義類如此。 《說文》作𡴋,草盛上出也。从屮母聲。 《徐鉉曰》屮則象上出也。隸省作𡴋,今書作每。 《毛氏曰》今俗作𣫭,非。
『下』《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𡘋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 《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 又《說文》底也。 《玉篇》後也。 又賤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 《鄭註》下謂君所。 《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 又《集韻》《韻會》𡘋亥駕切,遐去聲。 《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 《易·屯卦》以貴下賤。 《詩序》君能下下。 又《爾雅·釋詁》下,落也。 《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又去也。 《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 《詩·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與女叶。 《吳棫曰》毛詩下字一十有七,陸德明皆此讀。 《𨻰第·古音考》與吳同。 又叶胡佐切,音賀。 《曹丕·寡婦賦》風至兮淸厲,隂雲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月切,音蕨。 《說文》發石也。从厂,欮聲。 《玉篇》短也。 《爾雅·釋言》其也。 《周禮·地官·鄕大夫之職》厥明。 《註》其也。 又《前漢·諸侯王表》漢諸侯王厥角稽首。 《註》應劭曰:厥者,頓也。角者,頟角也。 又姓。 《韻會》京兆人,漢賜衡山王妾厥氏。 又《韻會》九勿切,音𠜾。突厥世居金山,工於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爲突厥,因爲國號。
『愈』《廣韻》以主切《集韻》《韻會》勇主切,𠀤音庾。 《玉篇》勝也。 《廣韻》賢也。 《增韻》過也。 《孟子》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又進也,益也。 《詩·小雅》憂心愈愈。 《蘇氏曰》愈愈,益甚之意。 又差也。 《左傳·昭二十年》相從爲愈。 《註》愈,差也。 《正義》病差謂之愈。 又《正韻》偶許切。義同。 又《集韻》容朱切《韻會》羊朱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于。 《老子·道德經》動而愈出。 《音義》羊主反,又羊朱反。 又通作兪。 《吳語》越閒兪章。 《荀子·仲尼篇》兪務而俞遠。𠀤讀作愈。 《前漢·禮志》兪甚亡益。 亦通作瘉。 《晉語》東方之士孰爲瘉。 《註》賢也。 又《前漢·藝文志》不猶瘉於野乎。 又與愉通。 《荀子·正論篇》天子者,勢至重而形至怢,心至愈而志無所詘。 《註》愈,讀爲愉。◎按廣韻,集韻,韻會,上聲俱切喩母,而正韻獨切疑母,蓋北音以疑爲喩,故又以喩爲疑也。然於平聲又切喩母,則其不安於疑母可知矣。
『况』《玉篇》俗況字。○按況本从水,亦从二作况。今从冫,當卽況、况二字之譌。况从二从兄。 《唐韻》許訪切《集韻》《韻會》《正韻》許放切,𠀤音貺。 《說文》寒水也。 又矧也,譬也。 《莊子·知北遊》每下愈況。 又益也。 《晉語》衆況厚之。 又兹也。 《詩·小雅》況也永歎。 《箋》來兹對之,長歎而已。 又滋也。 《詩·大雅》亂況斯削。 又賜也。與貺通。 《前漢·武帝紀》遭天地況施,著見景象。 又臨訪曰來況。 《司馬相如·子虛賦》足下不遠千里,來況齊國。 又《廣韻》修況,琴名。 又姓。 《蜀志》有況長寧。◎按佩觿集,况况況𠀤虛訪翻,况發語之端,况寒冰也,況形況,今多通用況字。 又《集韻》或作湟。 又古與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