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一点儿;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一点儿也不迟疑。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第二次杜修经、杨开明来,主张红军毫不犹豫地向湘南发展。”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第二次杜修经、杨开明来,主张红军毫不犹豫地向湘南发展。”
细长而尖的毛:~毛。~发(fà)。~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 指毛笔:挥~。~素。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二~。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方毫等于一平方厘(面积单位)。 方言,货币单位,角、毛。 数量极少,一点儿(限用于否定式):~不费力。~无二致。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千分之一。)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不~之色。 同“预”。 安闲,舒适:逸~。 古同“与”,参与。 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刀切,音豪。長銳毛也。 《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前漢·鮑宣傳》有益毫毛。 又言物細曰秋毫,言毫至秋極纖細也。 《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莊子·知北遊》秋毫爲小,待之成體。 《前漢·高帝紀》沛公入關,秋毫無犯。 又《謝察微·算經》十絲曰毫,十毫曰釐。 《禮·經解》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晉書·虞預傳》毫釐之失。 又筆謂之毫。 《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 《唐書·劉知幾傳》每記事載言,則閣筆相視,含毫不斷。 又蘸筆曰濡毫,落筆曰揮毫。 又姓。漢毫康,封安陽侯。 又修毫,狗名。 《西京雜記》李亨好馳駿狗,有修毫、釐睫、白望、靑曹之名。 《說文》作豪。籀文作毫。 《正字通》毫、豪雖通,然《山海經》豪豬可借毫,孟子《豪傑》之士,《淮南子》智過百人謂之豪,當用豪,俗溷爲一,非。 又《姓譜》毫、豪分二姓。
『不』《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犹』《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𠀤音由。 《說文》玃屬。从犬,酋聲。 《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或作𧳫。 《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 《註》健上樹。 《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 《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 《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 又《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 又《廣韻》似也。 《詩·召南》寔命不猶。 《傳》猶,若也。 又《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 《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集韻》可止之辭也。 《詩·魏風》上愼旃哉,猶來無止。 《傳》猶,可也。 又本作猷。 《詩·小雅》克壯其猶。 《傳》猶,道也。 《箋》猶,謀也,兵謀也。 《疏》能光大其運謀之道。 《又》謀猶回遹。 《箋》謀爲政之道。 又《大雅》王猶允塞。 《箋》猶,謀也。 又《廣韻》尚也。 《禮·檀弓》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 又《詩·周頌》嶞山喬嶽,允猶翕河。 《箋》猶,圖也。小山及高嶽,皆信按山川之圖而次序祭之。 又夷猶。 《禮·檀弓》君子蓋猶猶爾。 《註》疾舒之中。 《楚辭·九歌》君不行兮夷猶。 又《管子·地員篇》下土曰五猶。五猶之狀如糞。 又《前漢·地理志》厹猶縣,屬臨淮郡。 又姓。 《正字通》宋猶道明。 又《集韻》《正韻》𠀤餘招切,音遙。 《集韻》本作䚻。徒歌也。或作謠。 又與搖通。 《禮·檀弓》咏斯猶,猶斯舞。 《註》猶當爲搖,謂身動搖也。秦人猶搖聲相近。 《釋文》猶依註作搖,音遙。 又《廣韻》《集韻》𠀤居祐切,音究。 《爾雅·釋獸音義》弋又反。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余救切,音柚。 《爾雅·釋獸音義》羊救反。 又叶余久切,音酉。 《詩·小雅》式相好矣,無相猶矣。好叶許厚反。
『豫』《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羊洳切《正韻》羊茹切,𠀤音預。象類。 《說文》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 又《爾雅·釋詁》安也。 《又》樂也。 《玉篇》怠也,佚也。 《正韻》悅也。 《易·豫卦疏》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以和順而動,動不違衆,衆皆悅豫也。 《書·太甲》無時豫怠。 《詩·小雅》逸豫無期。 又《增韻》遊也。 《孟子》一遊一豫,爲諸侯度。 《張衡·東京賦》度秋豫以收成。 《註》秋行曰豫。 又《爾雅·釋言》敘也。 《疏》事豫備者亦有敘也。 《玉篇》早也,逆備也。 《易·旣濟》君子思患而豫防之。 《禮·學記》禁於未發之謂豫。 《中庸》凡事豫則立。 《註》素定也。 《玉篇》或作預。 又《爾雅·釋詁》厭也。 又參與也。 《正韻》與與通。 《後漢·東夷傳》楚靈會申,亦來豫盟。 《宋書·王弘傳》以私賤無名之人,豫公家有實之任。 又猶、豫,二獸名,性多疑。凡人臨事遲疑不決者,借以爲喩。 《史記·呂后紀》計猶豫未有所決。 《禮·曲禮》作猶與。 《註》與,本亦作豫。 《疏》猶,玃屬。與,象屬。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 又州名。 《書·禹貢》荆河惟豫州。 《疏》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 《釋名》豫州在九州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 《晉書·地理志》豫,舒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也。舒音豫。 《廣韻》秦爲三川郡。漢爲河南郡。後魏置同州,又攺爲豫州。 又姓。 《潛夫論》豫氏,本姬姓。晉智伯臣豫讓。 又《集韻》詞夜切,音謝。與榭通。 《儀禮·鄕射禮》豫則鉤楹內,堂則由楹外。 《註》豫,讀如成周宣榭之榭,今言豫者,謂州學也。一云與堂序之序同。 又《集韻》商居切,音書。與舒同。伸也。 《類篇》古文豫字。註詳豕部九畫。 《字彙補》譌作𢄮,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