沤珠槿艳


   沤:水泡;槿:木槿。晶莹的水泡,艳丽的槿花。比喻短暂的幻象或易消失的事物。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ōu zhū jǐn yàn
成语注音 ㄡ ㄓㄨ ㄐ一ㄣˇ 一ㄢˋ
成语简拼 ozjy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漚珠槿艷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沤:水泡;槿:木槿。晶莹的水泡,艳丽的槿花。比喻短暂的幻象或易消失的事物。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高彦休《唐阙史·韦进士见亡妓》:“某非猎食者,哀君情切,因来奉救。沤珠槿艳,不必多怀。”


成语典故

比喻短暂的幻景。沤珠,水泡。槿,木槿花,鲜艳而易凋谢。唐 高彦休《唐阙史.韦进士见亡妓》:“任生曰:‘某非猎食者,哀君情切,因来奉救。沤珠槿艳,不必多怀。’”按,《太平广记》卷三五一引作“沤沫槿艳”。 并列 沤珠,浮在水面的水泡。槿,木槿,花开鲜艳易凋谢。比喻短暂虚幻的景象。唐·高彦休《唐阙史·韦进士见亡妓》:“任生曰:‘某非猎食者,哀君情切,因来奉救。~,不必多怀。’”△用于喻世事无常多变。也作“沤沫槿艳”。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长时间地浸泡:~麻。

水泡:浮~。

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蚌。~宝。~花。夜明~。~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像珠子的东西:汗~。泪~。露~。

〔木~〕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形互生,花钟形,单生,通常有红、白、紫等颜色。茎的纤维可造纸或做蓑衣,花和种子可入药。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珠』

《唐韻》章俱切《集韻》鍾輸切《正韻》專于切,𠀤音朱。 《說文》蚌之隂精。春秋國語曰:珠以禦火災,是也。 《通雅》古有辟塵珠,辟寒珠,夜光照乗,大者徑寸,或出於龍魚異物腹中,非獨出於蚌也。陸佃云: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𪔀珠在足,蛛珠在腹,皆不及蚌珠。 《沈懷遠·南越志》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爲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釜者名璫珠,璫珠之次名走珠,走珠之次爲滑珠,滑珠之次爲磊砢珠,磊砢珠之次爲官珠雨珠,官雨珠之次爲稅珠,稅珠之次爲蔥珠。見續博物志。 《書·禹貢》淮夷𧓍珠曁魚。 《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又《博物志》江珠,琥珀別名。  又《正字通》山海經濫水注:漢水多𩶯𩶆之魚,狀如覆銚,是生珠玉數,歷山楚水多白珠,蜀郡平澤出靑珠。左思云:靑珠黃環,西國琅玕碧珠,皆寶石名之以珠者也。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珠厓儋耳。 《註》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邊出眞珠,故曰珠崖。 《穆天子傳》天子舍于珠澤。 《註》珠澤在越巂。 《水經注》若水旁有光珠穴。  又木名。 《山海經》開明北有視玉珠樹。 《註》論衡云:珠樹似珠,非眞珠也。  又連珠,文家篇名。 《傅𤣥序》連珠興於漢章帝之世,班固,賈逵,傅毅三子受詔作之,不指說事情,假喻達旨,合古詩勸興之義,欲使歷歷如貫珠,易睹而可悅也。 《沈約·註連珠表》竊尋連珠之作,始於子雲,謂辭句連續,互相發明,若珠之結排也。  又《韻補》叶音周。 《易林》老猾大偸,東行盜珠。

『槿』

《唐韻》居隱切《集韻》《韻會》几隱切,𠀤音謹。木槿,櫬也。 《玉篇》木槿,朝生夕隕,可食。亦作堇。 《禮·月令》木堇榮。一名舜。 《詩·鄭風》有女同車,顏如舜華。一名椴,一名櫬。 《爾雅·釋草》椴,木槿。櫬,木槿。 《郭註》別二名也。白曰椴,赤曰櫬。一名日及。 《南方草木狀》赤槿,名日及。一名王蒸。 《陸璣·草木疏》齊魯之閒謂之王蒸。  又《集韻》渠巾切,音堇。柄也。  又《正韻》居忍切。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