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泥带水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ān ní dài shuǐ
成语注音 ㄓㄢ ㄋ一ˊ ㄉㄞˋ ㄕㄨㄟˇ
成语简拼 znd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沾泥帶水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近义词



反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一有字迹,则沾泥带水,有不如无矣。”


成语典故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清 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一有字迹,则沾泥带水,有不如无矣。” 并列 比喻做事不利索或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一有字迹,则~,有不如无矣。”△贬义。多用于说话、写作、做事方面。→拖泥带水 ?干净利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浸湿:~衣。~润(沾湿浸润,喻沾得利益)。 因接触而附着(zhuó )上:~水。~手。~污。 染上:~染。 指因凭借关系而得到:~光。~包。

古水名。

同“添”。

土和水合成的东西:~巴。~垢。~浆。~煤。~淖(泥污的洼地)。~泞。~洼。 像泥的东西:枣~。山药~。印~(盖图章用的印色)。蒜~。

涂抹:~墙。~缝儿(fèngr )。 固执,死板:拘~。~古(拘泥古代的制度和说法,不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守。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稻。~滴石穿。~泄不通。 河流:汉~。湘~。 江河湖海的通称。~库。~利。~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可载舟。跋山涉~。依山傍~。 液汁:~笔。墨~。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外~。肥~。 指洗的次数:这衣服洗过两~了。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沾』

《唐韻》《集韻》《韻會》𠀤他兼切,音添。水名。 《說文》水出壷關,東入淇。  又《說文》一曰益也。義同添。 《徐鉉曰》今俗別作添,非是。  又《廣韻》張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𠀤音詹。漬也,濡也。 《史記·滑稽傳》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 《陳丞相世家》汗出沾背,通作霑。  又與覘通。 《禮·檀弓》國昭子曰:我喪也,斯沾。 《註》沾讀爲覘,視也。  又《廣韻》《集韻》𠀤都念切,音店。亦水名。  又縣名,在樂平。 《漢志》屬上黨郡。 《廣輿記》太原府樂平縣,本漢沾縣。  又《集韻》《正韻》𠀤的協切,音跕。沾沾,自整貌。 《史記·魏其傳》沾沾自喜。 《註》師古曰:輕薄也。徐廣曰:沾,昌兼反,又當牒反,一曰尺占反。

『泥』

《廣韻》奴低切《集韻》《韻會》《正韻》年題切,𠀤音䛏。水名。 《說文》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  又潏水之別名。 《長安志》潏水,今名泥水。  又江州洣水又謂之泥水。 《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泥水。  又水和土也。 《書·禹貢》厥土惟塗泥。  又汚也。 《易·井卦》井泥不食。  又丘名。 《爾雅·釋丘》水潦所止曰泥丘。  又泥中,衞邑也。 《詩·邶風》胡爲乎泥中。  又泥陽,縣名。 《史記·酈商傳》蘇駔軍於泥陽。 《前漢·地理志》北地郡有泥陽縣,王莽更曰泥隂。  又弱也。 《爾雅·釋獸》威夷長脊而泥。  又蟲名,出東海,得水則活,失水則如泥。 《杜甫詩》先拚一飮醉如泥。  又紫泥,以封璽書者。 《西京雜記》中書以武都紫泥爲璽室,加綠綈其上。  又靑泥,水名。 《長安志》藍田縣南有靑泥水,魏置靑泥軍。  又坊名。 《杜甫詩》飯煮靑泥坊底芹。  又蜀人謂糊窻曰泥窻。 《花蘂夫人宮詞》紅錦泥窻遶四廊。  又渤泥,佛泥,俱國名。 《諸蕃風俗》佛泥國在廣州東南,宋濂有渤泥入貢記。  又《薛俊·日本寄語》星曰付泥,金曰空措泥,銀曰失祿楷泥,船曰浮泥。  又姓。漢犍爲功曹泥和。  又《廣韻》奴禮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禮切,𠀤音禰。泥泥,露濃貌。 《詩·小雅》蓼彼蕭斯,零露泥泥。  又柔澤貌。 《詩·大雅》方苞方體,維葉泥泥。亦作𦰫。  又《廣韻》奴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乃計切,𠀤尼去聲。滯也。 《論語》致遠恐泥。  又《集韻》乃定切,音甯。泥母,地名。  又亭名。 《左傳註》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讀如甯。  又與涅同。 《史記·屈原傳》皭然泥而不滓。 《註》泥音涅。

『水』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𠀤稅上聲。 《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𠀤流,中有微陽之氣也。 《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 《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 《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 《又》水曰潤下。 《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 《易·乾卦》水流濕。 《說卦》坎爲水。 《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又六飮之一。 《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又《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 《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又《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又明水,所以共祭祀。 《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 《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又《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又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又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𣻎二水之中。𠀤見《前漢·地理志》。  又黑水,國名,卽𩎟韐。  又露爲上池水。 《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 《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又姓。  又《韻補》叶式類切,音墜。 《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又叶呼委切,音毀。 《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又《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