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浮尸


   浮:漂浮。流的血将尸体都漂了起来。形容死伤很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iú xuè fú shī
成语注音 ㄌ一ㄡˊ ㄒㄩㄝˋ ㄈㄨˊ ㄕ
成语简拼 lxfs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浮:漂浮。流的血将尸体都漂了起来。形容死伤很多。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吴师涉江,流血浮尸者不可胜数。”


成语典故

形容杀伤极多。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晋知其兵革之罢倦,粮食尽索,兴师击之,大败。吴师涉江,流血浮尸者不可胜数。” 连动 流的血使尸体都漂浮起来了。形容流的血极多。《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晋知其兵革之罢倦,粮食尽索,兴师击之,大败。吴师涉江,~者不可胜数。”△多用于描写战争场面。→流血漂杵 流血漂卤 流血千里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液体移动:~水。~汗。~血。~泪。~程。~泻。~质。~水不腐。汗~浃背。随波逐~(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像水那样流动不定:~转(zhuǎn )。~通。~寇。~浪。~离。~散。~失。~沙。~露。~萤。 传播:~言。~传。~芳。~弊。~毒。~行(xíng )。 指江河的流水:河~。江~。溪~。激~。奔~。 像水流的东西:气~。暖~。电~。 向坏的方面转变:~于形式。 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放。~配。 品类,等级:~辈。~派。 指不正派:二~子。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型。~脂。~压。~糖。~迹。~汗。~泪。~洗。~书。~雨腥风。~海深仇。 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统。~缘。 喻刚强热烈:~性。~气方刚。

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桥。~力。~标。~萍。~泛。~沉。漂~。~光掠影。 表面的:~皮儿。~土。~雕。 空虚,不切实:~夸。~华。 不沉静,不沉着:轻~。~躁。 暂时的:~记。~支。 可移动的:~财。~荡。~吊。~动。 超过,多余:人~于事。 呈现,涌现:~现。~想。 中医指脉搏浮在肌肤表层:~脉。

死人的身体:~体。~骸。僵~。借~还魂。 〔~位〕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如“~~素餐,“~~误国”。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流』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求切,音留。 《說文》水行也。 《爾雅·釋言》流,覃也。 《疏》謂水之流,必相延及。 《詩·大雅》如川之流。  又《爾雅·釋詁》流,擇也,求也。 《詩·周南》左右流之。  又下也。 《詩·豳風》七月流火。  又流漫無節制也。 《禮·樂記》樂勝則流。  又《書·禹貢》二百里流。 《禮·王制》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又放也。 《書·舜典》流宥五𠛬。  又視不端諦曰流。 《左傳·成六年》鄭伯視流而行速。  又走也。 《戰國策》楚襄王流淹于城陽。 《註》謂走而自匿。  又《周禮·冬官·玉人註》鼻勺曰流,凡流皆爲龍口。  又《前漢·食貨志》朱提銀重八兩爲一流。  又《前漢·藝文志》儒家流,道家流,隂陽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縱橫家流,雜家流,農家流,小說家流,各有所從出,分九家。  又流布也。 《易·謙卦》地道變盈而流謙。  又流轉也。 《禮·仲尼燕居》周流無不徧。  又《張協·七命》傾罍一朝,流湎千日。 《註》齊顏色,均衆寡謂之流。  又長流,官名。 《顏之推·家訓》名治獄參軍爲長流。  又黃流,酒名。 《詩·大雅》黃流在中。  又雙流,縣名。 《廣輿記》屬成都府。  又《韻補》叶𣼊如切,音閭。 《陸雲詩》樂奏聲哀,言發涕流。唯願君子,德與福俱。  又叶力救切,音溜。 《博𤣥詩》悠悠建平,皇澤未流。朝選于衆,乃子之授。

『血』

《唐韻》《集韻》《韻會》𠀤呼決切,音泬。 《類篇》祭所薦牲血。从皿,一,象血形。 《釋名》血,濊也,出于肉,流而濊濊也。 《關尹子·四符篇》一爲父,故受氣于父,氣爲水。二爲母,故受血于母,血爲火。 《易·說卦傳》坎爲血卦。 《疏》取其人之有血,猶地有水也。 《禮·中庸》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又《大戴禮》血者猶血。 《註》血,憂色也。  又《山海經》兪者之山有木曰白咎,可以血玉。 《註》謂染玉可以作光彩。  又《詩·鄭風·茹藘疏》陸璣云:茹藘,一名地血。  又《韻補》胡桂切,叶音惠。 《劉向·九歎》晉申生之離讒兮,荆和氏之泣血,吳子胥之抉眼兮,王子比干之橫廢。  又《毛詩古音攷》音綌,鼠思泣血,無言不疾。 《宋玉·高唐賦》弭節奄忽,蹄足灑血。舉功先得,獲車已實。

『浮』

《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𠀤音罘。 《說文》氾也。 《論語》乗桴浮於海。  又順流曰浮。 《書·禹貢》浮于濟漯。  又濟涉腰瓠曰浮。 《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 《註》浮,瓠也。  又溢也,過也。 《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又先時曰浮。 《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  又輕也。 《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  又浮浮,氣烝貌。 《詩·大雅》烝之浮浮。  又雨雪盛貌。 《詩·小雅》雨雪浮浮。  又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  又浮沉,無定之意。 《詩·小雅》載沉載浮。  又《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 《禮·投壷》無偝立,無踰言,若是者浮。  又水名。 《水經注》靑河東北,浮水故瀆出焉。  又山名。 《山海經》竹山西百二十里曰浮山。  又《廣輿記》廣東高州府城東有浮山。  又羅浮,二山名。 《羅浮山記》在增城,博羅二縣境。  又竹名。 《戴凱之·竹譜》浮竹亞節,虛軟厚肉。  又石名。 《左思·吳都賦》浮石若桴。  又天浮,星名。 《甘氏星經》天浮四星,在左旗南北列。主漏刻。  又《莊綽鷄肋編》釣竿之半,繫以荻梗,謂之浮子。  又《甄權脈經》浮爲風爲虛。  又《集韻》普溝切,音桴。漂也。  又《韻補》叶符非切,音肥。 《楚辭·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尸』

《廣韻》式之切《集韻》升脂切《正韵》申之切,𠀤音蓍。 《說文》尸,𨻰也。象臥之形。 《釋名》尸,舒也。骨節解舒。不能復自勝斂也。 《論語》寢不尸。 《禮·喪大記》凡馮尸。興必踊。  又神象也。古者祭祀,皆有尸以依神。 《詩·小雅》皇尸載起。 《大雅》公尸來燕來寧。 《朱子曰》古人於祭祀,必立之尸。因祖考遺體,以凝聚祖考之氣。氣與質合,則散者庶乎復聚。此敎之至也。  又主也。 《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 《箋》主設羹之事。  又𨻰也。 《左傳·莊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師孑焉,以伐隨。 《註》謂𨻰師於荆也。  又《禮·表記》事君,近而不諫,則尸利也。 《前漢·鮑宣傳》以拱默尸祿爲智。 《註》言不憂其職,但知食祿而已。  又姓。 《廣韻》秦尸佼爲商君師,著書。  又三尸,神名。 《正字通》本作𡰣,俗作尸。 《廣韻》《正韻》申之切《集韻》《韻會》升脂切,𠀤音施。 《說文》終主也,从尸死,會意。 《禮·曲禮》在牀曰屍,在棺曰柩。 《左傳·文三年》秦伯濟河焚舟,封殽屍而還。 《正字通》古尸作屍。 《易·師卦》弟子輿屍,《石經》省作尸。尸屍通用,但祭祀之尸不可借用屍字。互詳尸字註。屍字从尸从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