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萍踪


   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àng jì píng zōng
成语注音 ㄌㄤˋ ㄐ一ˋ ㄆ一ㄥˊ ㄗㄨㄥ
成语简拼 ljp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浪跡萍蹤
成语英文 be a restless fellow like a drifting water plant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成语示例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四回:“你我回到原籍,野鹤闲云,浪迹萍踪,游山玩水。”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吴梅《风洞山 埋忠》:“我草泽偷生苦淹留,却教我浪迹萍踪向何处投。”


成语典故

萍:浮萍。形容到处漂泊,行踪不定。明.吾丘瑞《运甓记.嗔鲊封还》:“远途劳顿,浪迹萍踪,何年音信相闻。”《野叟曝言》三九回:“引见就有职业,不比从前浪迹萍踪,东西无定了。” 见“萍踪浪迹”。《野叟曝言》39回:“引见就有职业,不比从前~,东西无定了。”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大波:波~。海~。巨~。风~。~涛。~潮(亦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风平~静。 像波浪起伏的:麦~。声~。 没有约束,放纵:放~。流~。~费。~迹。~人。孟~。

脚印:踪~。足~。血~。笔~。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实~。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且至臣家”。 据实迹考知:“~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水面,叶子扁平,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开白花,称“浮萍”,亦称“青萍”、“紫萍”,多用以喻不定的生活或行踪:~泊。~踪。~水相逢。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浪』

《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𠀤音郞。滄浪,水名。 《水經注》水出荆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  又康浪,水名。 《廣輿記》在靑州臨湽。  又浪浪,流貌。 《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  又聊浪,放蕩貌。 《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  又浶浪,驚擾貌。 《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  又博浪,地名。 《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  又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  又莊浪,縣名,屬平凉府。  又《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宕切,𠀤音閬。波也。水激石遇風則浪。  又鼓也。 《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  又謔浪,不敬也。 《詩·邶風》謔浪笑傲。 《註》浪,意萌也。  又井名。 《張僧鑒潯陽記》湓城有浪井。  又姓。晉浪逢。  又《集韻》里黨切,音朖。孟浪,猶較略也。一曰不精要之貌。 《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徐邈讀莽朗,向秀讀漫瀾。

『萍』

《唐韻》薄經切《集韻》旁經切,𠀤音甁。 《玉篇》萍草。 《本草註》萍卽楊花所化,一葉經宿卽生數葉,葉下有微鬚,卽其根也。 《禮·月令》萍始生。 《周禮·萍氏註》萍之草無根而浮,取名於其不沉溺。 《後漢·鄭𤣥傳》萍浮南北。  又靑萍,劒名。  又地名。 《竹書紀年》蒐于萍澤。 《晉書·地理志》萍鄕,屬安成郡。  又《集韻》《正韻》與苹同。 《韻會》苹、萍本是一物,字異而音義相同。◎按《詩》食野之苹,毛氏傳云:苹,䓑也。鄭氏箋云:苹,藾蕭也。疏云:萍是水中之草,非鹿所食。故鄭氏不从毛氏,觀下食蒿食芩,皆陸草可知,則苹當依經疏藾蕭,萍是浮萍,絕然二物,字可通借,義不相通,《韻會》之說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