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浪迹


   象浮萍、波浪一般的无定。比喻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íng zōng làng jì
成语注音 ㄆ一ㄥˊ ㄗㄨㄥ ㄌㄤˋ ㄐ一ˋ
成语简拼 pzlj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萍蹤浪跡
成语英文 have no fixed abode because of constant traveling(float about free as duckweed)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象浮萍、波浪一般的无定。比喻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




成语示例


只是此人不是本国之人,萍踪浪迹。(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徐霖《绣襦记》:“相公这样人家,萍踪浪迹,你那里去寻他?”


成语典故

萍生水中,漂泊不定。因以“萍踪浪迹”比喻到处漫游,行踪无定。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延宾》:“遭兵火数年狼狈,萍踪浪迹,此生无所依。”亦作“萍踪浪影”。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亦作“萍踪梗迹”。梗:草木的直茎。《战国策.齐策三》有寓言,刻桃梗为人,漂浮淄水,不知所止。明.郑若庸《玉块记.报信》:“空挥泪,萍踪梗迹将安寄,此生何济?” 并列 萍,浮萍。萍生水中,随波漂泊。比喻到处漫游,踪迹无定。语出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延宾》:“遭兵火数年狼狈,萍踪浪迹,此生无所依。”《红楼梦》66回:“他是~,知道几年才来? 岂不白耽搁了大事?”△多用于表现人物行踪方面。→萍飘蓬转 ?叶落归根。也作“败梗飞絮”、“浪迹浮踪”、“浪迹萍踪”、“萍踪浪影”、“萍踪梗迹”、“浮踪浪迹”。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水面,叶子扁平,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开白花,称“浮萍”,亦称“青萍”、“紫萍”,多用以喻不定的生活或行踪:~泊。~踪。~水相逢。

大波:波~。海~。巨~。风~。~涛。~潮(亦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风平~静。 像波浪起伏的:麦~。声~。 没有约束,放纵:放~。流~。~费。~迹。~人。孟~。

脚印:踪~。足~。血~。笔~。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实~。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且至臣家”。 据实迹考知:“~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萍』

《唐韻》薄經切《集韻》旁經切,𠀤音甁。 《玉篇》萍草。 《本草註》萍卽楊花所化,一葉經宿卽生數葉,葉下有微鬚,卽其根也。 《禮·月令》萍始生。 《周禮·萍氏註》萍之草無根而浮,取名於其不沉溺。 《後漢·鄭𤣥傳》萍浮南北。  又靑萍,劒名。  又地名。 《竹書紀年》蒐于萍澤。 《晉書·地理志》萍鄕,屬安成郡。  又《集韻》《正韻》與苹同。 《韻會》苹、萍本是一物,字異而音義相同。◎按《詩》食野之苹,毛氏傳云:苹,䓑也。鄭氏箋云:苹,藾蕭也。疏云:萍是水中之草,非鹿所食。故鄭氏不从毛氏,觀下食蒿食芩,皆陸草可知,則苹當依經疏藾蕭,萍是浮萍,絕然二物,字可通借,義不相通,《韻會》之說非。

『浪』

《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𠀤音郞。滄浪,水名。 《水經注》水出荆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  又康浪,水名。 《廣輿記》在靑州臨湽。  又浪浪,流貌。 《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  又聊浪,放蕩貌。 《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  又浶浪,驚擾貌。 《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  又博浪,地名。 《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  又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  又莊浪,縣名,屬平凉府。  又《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宕切,𠀤音閬。波也。水激石遇風則浪。  又鼓也。 《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  又謔浪,不敬也。 《詩·邶風》謔浪笑傲。 《註》浪,意萌也。  又井名。 《張僧鑒潯陽記》湓城有浪井。  又姓。晉浪逢。  又《集韻》里黨切,音朖。孟浪,猶較略也。一曰不精要之貌。 《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徐邈讀莽朗,向秀讀漫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