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渟岳峙


   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uān tíng yuè zhì
成语注音 ㄩㄢ ㄊ一ㄥˊ ㄩㄝˋ ㄓˋ
成语简拼 yty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淵渟嶽峙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石崇《楚妃叹》诗:“矫矫庄王,渊渟岳峙。”


成语典故

渊:深潭。渟:水积聚而不流通。岳:山岳。峙:耸立。像渊一样深沉,像山一样耸立。比喻人品端庄,才德深厚。晋.石崇《楚妃叹》:“矫矫庄王,渊渟岳峙,冕旒垂精,充纩塞耳。” 见“川渟岳峙”。晋·石崇《楚妃叹》:“矫矫庄王,~。”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深水,潭:~水。~谷。~林。~薮(“渊”,鱼所聚处;“薮”,水边草地,兽所聚处;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深~。临~羡鱼(喻只作空想,不作实际工作)。 深:~博。~源。~浩。~玄。~邈。~儒。~识(精深的见识)。 姓。

水积聚而不流动:“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水,致之海。” (水)深:崇~。

古同“汀”,水边平地。

高大的山。同“嶽”:五~(中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称妻的父母或妻的叔伯:~丈。~父。~母。叔~。 姓。

直立,耸立:~立。对~(相对而立)。两峰相~。

〔繁~〕地名,在中国山西省。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渟』

《廣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𠀤音庭。 《埤蒼》渟,水止也。 《史記·李斯傳》決渟水致之海。或作亭。 《前漢·西域傳》其水亭居。  又與停同。 《後漢·趙岐傳》渟車呼與共載。  又《集韻》湯丁切,音廳。與汀同。水際平地也。

『岳』

《集韻》嶽古作岳。 《說文》嶽,古篆作𠚁。 《六書正譌》从丘,山,象形。嶽,岳經傳通用。○按《字彙》引古文分爲二,今依《正字通》𠀤入後嶽字註。  又姓。宋岳飛,明岳正。 《唐韻》五角切《集韻》《韻會》《正韻》逆角切,𠀤音鸑。 《說文》東岱,南霍,西華,北恒,中泰室,王者巡狩所至。从山獄聲。 《白虎通》嶽之爲言桷也。桷,考功德,定黜陟也。 《揚子·法言》川有瀆,山有嶽。 《詩·大雅》崧高維嶽。 《詩詁》山高而尊者嶽。唐虞四嶽,至周始有五嶽。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恒,江南衡。 《郭註》衡山,南嶽。  又霍山爲南嶽,卽天柱山,潯水所出。霍衡俱爲南嶽也。 《正字通》按地理志,衡山在長沙湘南縣,故曰江南衡。若天柱在廬江潯縣,則江北矣。亦曰南嶽者,漢武帝以衡山遼曠,移其祠於天柱,亦名天柱爲霍山。衡霍其實一山,衡山名霍。猶泰山一名岱也。  又嶽嶽,長角貌。 《前漢·朱雲傳》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  又姓。 《正字通》嶽敏。見廣西志。  又通作岳《書·堯典》帝曰:咨,四岳。 《傳》四岳,官名。一人而總四岳諸侯之事也。  又州名。本巴州,隋曰岳州,以天岳山名,山在洞庭湖。  又叶虞欲切,音玉。 《曹植·責躬詩》願蒙矢石,建旗東嶽。庶立毫釐,微功自贖。 《集韻》或作𡵤。 《詩·崧高維嶽註》又作𡽺。𡵤字原作𦫽下山。

『峙』

《廣韻》直里切《集韻》《韻會》丈里切《正韻》丈几切,𠀤音畤。 《廣韻》峻峙,屹立也。 《班固·東都賦》通天訬以竦峙。 《註》通天,臺名。訬,高也。  又《班固·東都賦》散似驚濤,聚似京峙。 《註》京峙,高丘也。  又《爾雅·釋詁》供峙,共具也。 《書·費誓》峙乃糗糧。 《詩·大雅》以峙其粻。 《註》峙,積也。 《集韻》或作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