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无闻


   湮没:埋没。名声被埋没;不为人知道。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ān mò wú wén
成语注音 一ㄢ ㄇㄛˋ ㄨˊ ㄨㄣˊ
成语正音 “没”,不能读作“méi”。
成语简拼 ymww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湮没無聞
成语法文 tomber dans l'oubli
成语俄文 оставаться неизвестным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湮没:埋没。名声被埋没;不为人知道。




成语示例


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湮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元 钟嗣成《录鬼簿序》)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书 羊祜传》:“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悲伤。”


成语典故

埋没,无人知道。清 戴名世《朱铭德传》:“自明之亡,江、浙、闽、广间,深山大泽如先生辈者亦不少,而湮没无闻于世者多矣。”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五节:“时间是公正的裁判者,被淘汰的诗篇和诗人,可能比上列数目要大得多,不过湮没无闻是毫不足惜的。” 并列 湮没,埋没。名声,事迹等被埋没,无人知道。《晋书·羊祜传》:“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 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范文澜等《中国通史》3编7章5节:“时间是公正的裁判者,被淘汰的诗篇和诗人,可能比上列数目要大得多,不过~是毫不足惜的。”※湮,不读作yīn;没,不读作méi。△多用于人事方面。→默默无闻 ?名噪一时 名垂千古 名高天下 名不虚传 名满天下 名重朝贵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埋没:~灭。~没(mò)。 淤塞,堵塞:“昔者禹之~洪水,决江河。”

同“洇”。

隐在水中:沉~。~顶之灾。 隐藏,消失:埋~。~落。 漫过,高过:水~了头顶。淹~。 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收。抄~。 终,尽:~世。~齿不忘。 同“殁”。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湮』

《唐韻》於眞切《集韻》《韻會》伊眞切,𠀤音因。 《爾雅·釋詁》湮,落也。 《說文》湮,沒也。通作洇。  又水名。 《水經注》水出狂水東北湮谷。  又《廣韻》烏前切《集韻》因蓮切,𠀤音烟。塞也。 《左傳·昭二十九年》鬱湮不育。  又《集韻》一結切,音噎。  又壹計切,音翳。義𠀤同。  又伊甸切,音宴。沒水中也。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