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公子正在那里检点那些考具的东西,听见老爷的话,便过来规规矩矩,漫条斯理的说道:‘这话还得请父亲斟酌。’”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公子正在那里检点那些考具的东西,听见老爷的话,便过来规规矩矩,漫条斯理的说道:‘这话还得请父亲斟酌。’” 见“慢条斯理”。《儿女英雄传》1回:“(安公子)规规矩矩、~的说道:‘这话还得请父亲斟酌。’”
水过满,四外流出,漾出来:河水~出河床。~溢。~流。~漶(文字、图画等因受潮而模糊不清,如“字迹~~”)。 淹没:大水~过桥面。 满,遍,到处都是:迷~。~山遍野。 没有限制,没有约束,随意:散~。~谈。~话。~步。~不经心。~骂(乱骂)。~~(时间或空间没有边际,如“~~长夜”)。~游。
植物的细长枝:枝~。柳~儿。荆~。 泛称条形的东西:~子。面~儿。便(biàn)~儿。金~。铁~。 细长的形状:~形。~纹。~案。~几(jī)。~凳。~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身~。 项目,分项目的:~例。~令。~文。~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 层次,秩序:~理。~贯。有~不紊。 量词。
挑取:“蚕月~叠”。
这,这个,这里:~人。~时。以至于~。 乃,就:有备~可以无患。 劈:“墓门有棘,斧以~之”。 古同“厮”,卑贱。 古同“澌”,尽。 姓。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条~。事~。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由。~性。~智。~论。~喻。~解。~想。道~。~直气壮。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科,数~化。~疗。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财。~事。管~。自~。修~。总~。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睬。答~。 古代指狱官、法官。 姓。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半切,音縵。大水也。一曰水浸淫敗物。 《揚子·方言》溼敝爲漫。 又水名。 《後漢·郡國志》成臯有漫水。 又㵎名。 《水經注》橐水,出橐山,北流出谷,謂之漫㵎。 又漫漫,長遠貌。 《左思·吳都賦》廓廣庭之漫漫。 又雲色也。 《尚書·大傳》卿雲爛兮,禮漫漫兮。 又徧也。 《公羊傳·宣三年》郊牛死,不言其所食,漫也。 《註》徧食牛身。 又放也。 《前漢·藝文志》漫羨而無所歸心。 又汗漫,渺茫貌。 《關尹子·九藥篇》勿以汗漫曰道之廣。 又澶漫,猶縱逸也。 《莊子·馬蹄篇》澶漫爲樂。 又川原之形。 《張衡·西京賦》澶漫靡迤。 又爛漫,分散之形。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流離爛漫。 又《揚子·方言》漢漫,懣也。朝鮮洌水之閒煩懣謂之漢漫。 又與墁同。塗也。 《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謨官切,音瞞。水大貌。 又《博雅》漫漫,平也。 又漫漫,路長貌。與曼通。 又《集韻》莫晏切,音謾。與慢同。惰也。亦作僈。 又《韻補》叶民堅切,音眠。 《魏文帝·寡婦賦》歷夏日兮苦長,涉秋夜兮漫漫。微霜隕兮集庭,燕雀飛兮我前。 又叶眼見切,音面。 《揚雄·甘泉賦》仰矯首以高視兮,目瞑眴而無見。正瀏濫以弘惝兮,指東西之漫漫。
『斯』《廣韻》息移切《集韻》《韻會》相支切,𠀤音私。 《說文》析也。 《爾雅·釋言》斯,離也。 《註》齊𨻰曰斯。 《詩·𨻰風》墓門有棘,斧以斯之。 《箋》維斧可以開析之。 《呂覽·報更篇》趙宣孟見桑下餓人,與之脯一朐,曰斯食之。 《註》斯,析也。 又《爾雅·釋詁》斯,此也。 《易·解卦》朋至斯孚。 《詩·召南》何斯違期。 又《詩·小雅》鹿斯之奔。 《疏》此鹿斯與𩦡斯柳斯,斯皆辭也。 又《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註》斯,猶耳也。 《疏》耳是助句之辭。 又卽也。 《書·金縢》大木斯拔。 又賤也。 《後漢·左雄傳》郞官部吏,職斯祿薄。 《註》斯,賤也。 又《正字通》雞斯,馬名。商王拘西伯於羑里。太公得犬戎雞斯之乗,以獻。 又波斯,國名。 又姓。 《吳志·賀齊傳》剡縣史斯從。 又與鮮同。 《詩·小雅》有兔斯首。 《箋》斯,白也。今俗語斯白之斯作鮮。齊魯之閒聲近斯。 又與纚同。 《禮·問喪》雞斯。 《註》當爲筓,纚聲之誤也。 又《集韻》山宜切,音釃。義同。 又《集韻》斯義切,音賜。 《詩·大雅》王赫斯怒。 《箋》斯,盡也。 《釋文》鄭音賜。 又《韻補》叶新於切。 《蔡邕·短人賦》熱地蝗兮蘆卽且,蒲中蛹兮蠶蠕須,視短人兮形若斯。 《集韻》或作撕,亦作廝。
『理』《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里。 《說文》治玉也。 《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从玉。 《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 《註》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 又《說文徐註》治玉治民皆曰理。 《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 《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 又《玉篇》正也。 《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 《註》理,正也。 又《玉篇》道也。 《廣韻》義理。 《易·繫辭》易𥳑而天下之理得矣。 《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 《皇極經世》天下之數出於理,違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 又性也。 《禮·樂記》天理滅矣。 《註》理,猶性也。 又條理也。 《易·繫辭》俯以察於地理。 《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又《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 《禮·中庸》文理密察。 《朱註》理,條理也。 又《禮·樂記》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 《註》理,容貌之進止也。 又《玉篇》文也。 《前漢·周勃傳》縱理入口。 《唐書·太宗紀》本心不正,則脈理皆斜。 又《增韻》膚肉之閒爲湊理,以其有脈理也。 《禮·內則》薄切之,必絕其理。 《杜甫詩》肌理細膩骨肉勻。 又分也。 《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 《註》理,分也。 《釋文》分,扶問反。 又賴也。 《孟子》大不理於口。 又《廣韻》料理。 《晉書·桓冲傳》冲謂徽之曰:𨜮在府日久,當相料理。 又《韻會》治獄官曰理。 《禮·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 《註》理,治獄官也。 《史記·循吏傳》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 又媒也。 《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 《註》使古賢蹇修而爲媒理也。五臣云:令蹇脩爲媒,以通辭理。 又姓。 《五音集韻》臯陶爲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又紙名。 《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 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楊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爲大理府,屬雲南。 又與李通。 《左傳·昭十三年》行理之命。 《註》使人也。 《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 《前漢·天文志》騎官左角曰理。 《史記·天官書》作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