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未决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不能做出决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óu yù wèi jué
成语注音 一ㄡˊ ㄩˋ ㄨㄟˋ ㄐㄩㄝˊ
成语简拼 yyw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补充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不能做出决断。




成语示例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四回:“鎔尚犹豫未决,温率军进薄镇州城下,焚去南关。”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旧唐书·裴寂传》:“高祖将先定京师,议者恐通为后患,犹豫未决。”


成语典故

犹豫:迟疑。迟疑不定,作不出决断。语本《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见“犹豫不决”。《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旧唐书·裴寂传》:“高祖将先定京师,议者恐通为后患,~。”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不~之色。 同“预”。 安闲,舒适:逸~。 古同“与”,参与。 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

不,不曾,没有:~必。~曾(céng )。~来。~尝。~竟(没有完成的)。~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 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用于记时:~时(下午一点至三点)。 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君除吏尽~?吾亦欲除吏”。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江疏河”。 堤岸被水冲开:~口。溃~。 断定,拿定主意:~定。~断。~计。~然。~胜。~议。犹豫不~。 一定(用在否定词前):~不后退。 决定最后胜败:~赛。~战。 执行死刑:处~。枪~。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犹』

《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𠀤音由。 《說文》玃屬。从犬,酋聲。 《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或作𧳫。 《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 《註》健上樹。 《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 《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 《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  又《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  又《廣韻》似也。 《詩·召南》寔命不猶。 《傳》猶,若也。  又《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 《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集韻》可止之辭也。 《詩·魏風》上愼旃哉,猶來無止。 《傳》猶,可也。  又本作猷。 《詩·小雅》克壯其猶。 《傳》猶,道也。 《箋》猶,謀也,兵謀也。 《疏》能光大其運謀之道。 《又》謀猶回遹。 《箋》謀爲政之道。  又《大雅》王猶允塞。 《箋》猶,謀也。  又《廣韻》尚也。 《禮·檀弓》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  又《詩·周頌》嶞山喬嶽,允猶翕河。 《箋》猶,圖也。小山及高嶽,皆信按山川之圖而次序祭之。  又夷猶。 《禮·檀弓》君子蓋猶猶爾。 《註》疾舒之中。 《楚辭·九歌》君不行兮夷猶。  又《管子·地員篇》下土曰五猶。五猶之狀如糞。  又《前漢·地理志》厹猶縣,屬臨淮郡。  又姓。 《正字通》宋猶道明。  又《集韻》《正韻》𠀤餘招切,音遙。 《集韻》本作䚻。徒歌也。或作謠。  又與搖通。 《禮·檀弓》咏斯猶,猶斯舞。 《註》猶當爲搖,謂身動搖也。秦人猶搖聲相近。 《釋文》猶依註作搖,音遙。  又《廣韻》《集韻》𠀤居祐切,音究。 《爾雅·釋獸音義》弋又反。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余救切,音柚。 《爾雅·釋獸音義》羊救反。  又叶余久切,音酉。 《詩·小雅》式相好矣,無相猶矣。好叶許厚反。

『豫』

《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羊洳切《正韻》羊茹切,𠀤音預。象類。 《說文》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  又《爾雅·釋詁》安也。 《又》樂也。 《玉篇》怠也,佚也。 《正韻》悅也。 《易·豫卦疏》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以和順而動,動不違衆,衆皆悅豫也。 《書·太甲》無時豫怠。 《詩·小雅》逸豫無期。  又《增韻》遊也。 《孟子》一遊一豫,爲諸侯度。 《張衡·東京賦》度秋豫以收成。 《註》秋行曰豫。  又《爾雅·釋言》敘也。 《疏》事豫備者亦有敘也。 《玉篇》早也,逆備也。 《易·旣濟》君子思患而豫防之。 《禮·學記》禁於未發之謂豫。 《中庸》凡事豫則立。 《註》素定也。 《玉篇》或作預。  又《爾雅·釋詁》厭也。  又參與也。 《正韻》與與通。 《後漢·東夷傳》楚靈會申,亦來豫盟。 《宋書·王弘傳》以私賤無名之人,豫公家有實之任。  又猶、豫,二獸名,性多疑。凡人臨事遲疑不決者,借以爲喩。 《史記·呂后紀》計猶豫未有所決。 《禮·曲禮》作猶與。 《註》與,本亦作豫。 《疏》猶,玃屬。與,象屬。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  又州名。 《書·禹貢》荆河惟豫州。 《疏》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 《釋名》豫州在九州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 《晉書·地理志》豫,舒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也。舒音豫。 《廣韻》秦爲三川郡。漢爲河南郡。後魏置同州,又攺爲豫州。  又姓。 《潛夫論》豫氏,本姬姓。晉智伯臣豫讓。  又《集韻》詞夜切,音謝。與榭通。 《儀禮·鄕射禮》豫則鉤楹內,堂則由楹外。 《註》豫,讀如成周宣榭之榭,今言豫者,謂州學也。一云與堂序之序同。  又《集韻》商居切,音書。與舒同。伸也。 《類篇》古文豫字。註詳豕部九畫。 《字彙補》譌作𢄮,非。

『未』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無沸切,音味。 《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 《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 《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  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 《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  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  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决』

《玉篇》俗決字。 《廣韻》《集韻》《韻會》𠀤古穴切,音玦。水名。 《水經》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 《注》俗名爲檀山峴,蓋大別之異名也。其水歷山委注而絡其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灌水注之,故地理志曰:決水北注蓼入灌,灌水於蓼亦入決。  又決決,北方水名。 《山海經》龍侯之山,決決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行流也。 《管子·君臣下篇》決之則行,塞之則止。 《左傳·襄三十一年》不如小決使道。  又斷也,判也。 《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  又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又以齒斷物亦曰決。 《禮·曲禮》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銳喙決吻。 《疏》鳥乃喙長,決物食之時,以其近喙本決,故云決吻。決如字。  又烏穴反。  又開也。 《儀禮·鄕射禮》袒決遂。 《註》決猶闓也。以象骨爲之,著右大擘指,以鈎絃闓體也。闓音開。 《詩·小雅》決拾旣佽。  又絕也,與訣同。 《前漢·蘇武傳》李陵與蘇武決去。 《註》決,別也。  又決曹,官名。主罪法者。 《後漢·黃昌傳》習文法,仕郡爲決曹。  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呼決切,音血。疾貌。一曰小飛也。與𦐍通。 《莊子·逍遙遊》決起而飛,搶楡枋。決或作𦐍。  又《集韻》苦穴切,音闋。與缺同。或从血作𧖫。亦作決。 《史記·秦始皇紀》譬猶騁六驥過決𨻶也。  又涓惠切,音桂。疾貌。 《莊子·齊物論》麋鹿見之而決驟。 《註》決,徐邈讀古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