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知皮毛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üè zhī pí máo
成语注音 ㄌㄩㄝˋ ㄓ ㄆ一ˊ ㄇㄠˊ
成语正音 “皮”,不能读作“pǐ”。
成语简拼 lzpm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畧知皮毛
成语英文 smattering(have only a superficial knowledge of a subject)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成语示例


此事我们只略知皮毛,不能擅下结论。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7回:“才女才说学士大夫论及反切尚切瞠目无语,何况我们不过略知皮毛,岂敢乱谈,贻笑大方!”


成语典故

述补 比喻稍微知道表面的情况或稍懂得肤浅的东西。《镜花缘》17回:“才女才说学士大夫论及反切尚且瞪目无语,何况我们不过~,岂敢乱谈,贻笑大方!”△常用作谦词。 →略知一二 ?了如指掌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大致,简单,不详细:大~。简~。粗~。~微。~有所闻。~知一二。 省去,简化:省~。忽~。其余从~。 简要的叙述:史~。要~。事~。 计谋:方~。策~。战~。 抢,掠夺:侵~。攻城~地。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使知道:通~。~照。 学识,学问:~识,求~。无~。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彼此了解:相~。~音。~近。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古同“智”,智慧。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毛。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书~。 表面:地~。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了。 不老实,淘气:顽~。 指橡胶:胶~。~球。 姓。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笔。羽~。~织品。~骨悚然。轻于鸿~。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之地。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了。 粗糙,没有加工的:~布。~估(粗略地估计)。~坯。 不是纯净的:~利。~重。 行动急躁:~躁。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了。 小:~病。~孩子。~~雨。 货币贬值:钱~了。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钱。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略』

《唐韻》離灼切《集韻》《韻會》《正韻》力灼切,𠀤音掠。 《說文》經略土地。 《左傳·昭七年》天子經略。 《註》經營天下,略有四海。故曰經略。 《博雅》略,治也。  又《廣韻》謀略。 《前漢·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李康運命論》張良受三略之說。 《註》上中下三計。  又《廣韻》用功少者皆曰略。 《書·禹貢》嵎夷旣略。 《傳》用功少曰略。 《木華·海賦》羣山旣略。  又《博雅》要也。 《莊子·知北遊》將爲汝言其崖略。 《淮南子·本經訓》其言略而循理。 《註》略,約要也。  又不詳也。 《禮·孔子閒居》子夏曰:三無旣得,略而聞之矣。 《荀子·非相篇》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  又《公羊傳·哀五年》喪曷爲以閏數,喪數略也。 《註》略,猶殺也。以月數恩殺,故幷閏數。  又道也。 《左傳·定四年》吾子欲復文武之略而不正其德,將如之何。 《註》略,道也。  又《博雅》取也。 《左傳·宣十五年》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 《註》略,取也。 《淮南子·兵略訓》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又《揚子·方言》求也。  又灋也。  又《博雅》行也。 《左傳·隱五年》公曰:吾將略地焉。 《註》略,總攝巡行之名。  又《宣十一年》略基趾。 《註》趾,城足。略,行也。  又界也。 《左傳·莊二十一年》鄭伯享王于闕西辟,樂備,王與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 《註》略,界也。  又《僖十二年》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  又路也。 《書·武成》敢祇承上帝,以遏亂略。 《傳》略,路也。  又犯也。 《晉語》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蓺,略則行志。 《註》略,犯也。則法也。  又利也。 《詩·周頌》有略其耜。 《傳》略,利也。  又《正字通》書篇名。漢劉歆總羣書爲七略,有輯略,六蓺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伎略。  又《揚雄·甘泉賦》蠖略蕤綏,灕虖襂纚。 《註》蠖略蕤綏,龍行貌。  又姓。 《姓譜》三國略統,吳人。  又奪也。與掠同。 《齊語》犧牲不略則牛羊遂。 《註》略,奪也。 《史記·外戚世家》少君年四五歲,爲人所略賣。  又《龔遂傳》渤海多劫略相隨者,遂下敎令,卽時解散。  又渠略,蟲名。 《詩·曹風·蜉蝣之羽傳》蜉蝣,渠略也。 《釋文》略,本或作𧐋。

『知』

《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𠀤智平聲。 《說文》詞也。从口从矢。 《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識也,覺也。 《增韻》喩也。 《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 《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又漢有見知法。 《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 《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又相交曰知。 《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 《註》相親知也。  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 《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又《爾雅·釋詁》匹也。 《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註》匹也。  又《廣韻》欲也。 《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又猶記憶也。 《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又猶主也。 《易·繫辭》乾知大始。 《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 《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又《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 《黃帝素問》二刺則知。 《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又藥名。 《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又地名。 《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又《集韻》《韻會》知義切。 《正韻》知意切。𠀤與智同。 《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 《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又姓。 《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又《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皮』

《唐韻》符羈切《集韻》《韻會》《正韻》蒲糜切,𠀤音疲。 《說文》剝取獸革者,謂之皮。从又,爲省聲。 《長箋》从爲形義俱遠。當作从又从尸。 《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韋。 《書·禹貢》梁州,厥貢熊羆狐狸織皮。 《傳》貢四獸之皮,織金罽。 《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春獻之。 《註》有毛爲皮,去毛爲革。  又《釋名》被也。被,覆體也。 《韻會》皮膚,肌表也。 《史記·酈生傳》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  又《揚子·方言》秦晉言非其事,謂之皮傳。 《註》謂强語也。 《後漢·張衡傳》後人皮傳,無所容篡。 《註》皮膚淺近,强相傅會也。  又《博雅》皮,弁冠也。 《禮·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  又《正韻》狐貉之裘曰皮也。 《莊子·讓王篇》冬日衣皮毛。  又皮侯。 《周禮·冬官考工記》張皮侯而棲鵠。 《論語》射不主皮。 《註》皮,革也。布侯而棲革於其中以爲的,所謂鵠也。  又皮幣。 《前漢·武帝紀》請收銀錫,造白金及皮幣,以足用。  又腹心部曰皮室。 《遼史·百官國語解》軍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黃皮室,皆掌精兵。  又《博雅》重皮,厚朴也。  又《古今注》長安兒童呼苦葴爲皮弁。  又《本草·釋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別名。卽濕地上苔衣也。  又皮氏,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河東郡。  又皮山,山名。見《山海經》。  又姓。鄭大夫子皮,後漢皮揚,唐皮日休。  又叶蒲何切,音婆。 《詩·召南》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左傳·宣二年》宋華元謂役者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者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

『毛』

《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𠀤音旄。 《說文》眉髮之屬,及獸毛也。 《釋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自覆冒也。 《詩·小雅》不屬于毛。 《註》毛者,體骨之餘氣末屬也。 《周禮·秋官》《司儀》王燕,則諸侯毛。 《鄭註》謂以須髮坐也。 《齊語》班序顚毛,以爲民紀。 《註》顚,頂也。毛,髮也。次列頂髮之白黑,使長幼有等。  又髮班白曰二毛。 《禮·檀弓》古之征伐者,不獲二毛。  又獸爲毛蟲。 《周禮·地官》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 《註》毛物,貂、狐、貒、貉之屬,縟毛者也。 《禮·月令》孟秋之月,其蟲毛。  又《樂記》羽者嫗伏,毛者孕鬻。 《正義曰》羽,鳥也。毛,獸也。  又犧牲純色曰毛。 《史記·三王世家》魯有白牡、騂剛之牲,羣公不毛。 《註》何休曰:不毛,不純毛也。  又草也。 《左傳·隱三年》㵎溪沼沚之毛。  又《昭七年》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又桑麻五穀之屬皆曰毛。 《周禮·地官·載師》凡宅不毛者,有里布。 《註》鄭司農云:謂不種桑麻也。 《公羊傳·宣十二年》錫之不毛之地。 《註》不毛者,磽确不生五穀。  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爲輔,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草木爲之毛。  又去毛曰毛。 《詩·魯頌》毛炰胾羹。 《註》毛炰,爛去其毛而炰之。  又柔毛,羊也。 《禮·曲禮》羊曰柔毛。  又莎草曰地毛。見《廣雅》。  又扻毛,鹽草也。見《雷斆·炮炙序》。  又《高麗方言》謂苧曰毛,苧布曰毛施背,見《雞林類事》。  又閩南人謂毛曰膜。見《井觀瑣言》。  又梵言欽跋羅,此云毛。顩缽羅,《西域記》云織細羊毛。褐賴縭,《西域記》云織野獸毛。  又國名。  又姓。 《左傳·僖二十四年》魯衞毛耼,文之昭也。 《廣韻》周武王弟毛公,後以爲氏。本居鉅鹿,避讎滎陽。漢毛亨治《詩》,作訓詁傳以授從子萇,時稱亨爲大毛公,萇爲小毛公。  又竹名。 《顧愷之·竹譜》南嶺有毛竹。 《劉美之·續竹譜》毛竹,生武夷山。 《李商隱詩》武夷洞裏毛生竹。  又與髦通。 《儀禮·士喪禮》馬不齊髦。 《註》今文髦爲毛。 亦作㲝。 《周禮·天官·司裘註》中秋鳥獸㲝毨。 亦作旄。 《史記·夏本紀》羽旄齒革。  又《集韻》莫報切,音帽。擇也。鄭康成說或从手作㧌。通作芼。  又蒙晡切,音模。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後漢·馮衍傳》饑者毛食。 《註》太子賢曰:案《衍集》作無,今俗語猶然者,豈古語亦通乎。當讀如模。 《集韻》又作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