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无忌


   忌:忌讳。儿童讲话诚实,纵出不吉之言,无须见怪。讥人说话幼稚可笑。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óng yán wú jì
成语注音 ㄊㄨㄥˊ 一ㄢˊ ㄨˊ ㄐ一ˋ
成语简拼 tyw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童言無忌
成语英文 knock on woods(take no offence at child's babble)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忌:忌讳。儿童讲话诚实,纵出不吉之言,无须见怪。讥人说话幼稚可笑。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梁实秋《槐园梦忆》:“童言无忌,相与一笑。”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巴金《家》:“老太爷因为觉群在堂屋里说了不吉利的话,便写了‘童言无忌,大吉大利’的红纸条,拿出来贴在门柱上。”


成语典故

巴金《家》:“老太爷因为觉群在堂屋里说了不吉利的话,便写了‘童言无忌,大吉大利’的红纸条,拿出来贴在门柱上。”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小孩子:儿~。~工。~谣。~话。~心。~趣。~真。 旧时未成年的仆人:书~儿。 没有结婚的:~男。~女。~贞。 未长成的:~牛(没长角的小牛)。 秃:~山。头~(喻人秃顶,如“~~齿豁”)。 古同“瞳”,瞳孔。 姓。

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说的话:~论。~辞(亦作“言词”)。语~。~语。~简意赅。 汉语的字:五~诗。七~绝句。洋洋万~。 语助词,无义:~归于好。“~告师氏,~告~归”。 姓。

嫉妒,憎恨:猜~。~才。~能。~妒。~贤妒能。 害怕,畏惧:顾~。肆无~惮。 禁戒:~戒。~食。~讳。禁~。 父母或祖先死亡的日子,迷信称不吉利的日子:~日。~辰。生~(已死父母的生日)。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童』

《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同。獨也。言童子未有室家者也。 《增韻》十五以下謂之童子。 《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詩·衞風》童子佩觿。 《穀梁傳·昭十九年》羈貫成童。 《註》成童,八歲以上。  又《增韻》女亦稱童子。 《禮·記註》女子子在室,亦童子也。  又邦君妻自稱之謙辭。 《論語》夫人自稱曰小童。  又牛羊之無角者曰童。 《易·大畜》童牛之牿。 《詩·大雅》俾出童羖。  又《釋名》山無草木曰童,若童子未冠然。 《莊子·徐無鬼》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 《註》童土,無草木地。  又地名。 《前漢·功臣表》童鄕侯鐘祖。  又草名。 《爾雅疏》寓木,一名宛童。  又稂,一名童梁。  又童童,盛貌。 《蜀志》先主舍東南角桑樹童童,如小車蓋。  又《篇海》男有罪爲奴曰童使。 《易·旅卦》得童僕貞。 《前漢·貨殖傳》童手指千。 《註》童,奴婢也。 《韻會補》童,奴也,幼也。今文僮幼字作童,童僕字作僮,相承失也。  又姓。 《急就篇註》顓頊子號老童,其後爲姓。 《廣韻》漢有琅邪內史童仲玉。  又《集韻》諸容切,音鐘。 《公羊傳·桓十一年》公會宋公于夫童。 《註》童,音鐘。左氏穀梁皆作鐘。  又借作同。 《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註》童,同也。聲之譌也。  又叶徒黃切。 《韓愈·此日足可惜詩》驚波暗合沓,星宿爭翻芒。馬乏復悲鳴,左右泣僕童。

『言』

《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𠀤𤬝平聲。 《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 《易·乾卦》庸言之信。 《書·湯誓》朕不食言。 《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𠛬糾萬民,七曰造言之𠛬。 《註》譌言惑衆也。 《論語》寢不言。 《註》自言曰言。 《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又辭章也。 《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 《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 《禮·曲禮》士載言。 《註》言,謂會同要盟之辭。  又一句爲一言。 《左傳·定四年》趙𥳑子曰:夫子語我九言。 《論語》一言以蔽之。  又一字爲一言。 《戰國策》臣請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魚。 《前漢·東方朔傳》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又猶議也。 《屈原·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又號令也。 《周語》有不祀則修言。  又助語辭。 《易·師卦》田有禽利執言。 《註》語辭也。  又《爾雅·釋詁》言,我也。 《詩·周南》言告師氏。 《傳》言,我也。師,女師也。  又《博雅》問也。 《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 《註》言問其不如法度者。  又《廣雅》從也。  又《釋名》委也。  又言言,高大貌。 《詩·大雅》崇墉言言。 《註》高大也。  又簫名。 《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 《註》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 《韻會》或作䇾。  又官名。 《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傳》納言,喉舌之官。 《唐書·高祖紀》攺納言爲侍中。  又幘名。 《後漢·輿服志》幘者,賾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又地名。 《詩·國風》出宿于干,飮餞于言。 《傳》適衞所經之地也。  又山名。 《隋書·地理志》郉州內丘縣有千言山。  又《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又州、縣名。 《宋史·劉翊傳》有言州。 《魏書·地形志》有萬言縣。  又人言,砒石別名。 《本草綱目》砒出信州,故隱信字爲人言。  又姓。 《潛夫論》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  又複姓。 《潛夫論》魯之公族有子言氏。  又《正韻》夷然切,音延。義同。  又《集韻》牛堰切,音𤬝。訟也。  又《集韻》《正韻》𠀤魚巾切,音銀。和敬貌。 《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註》言言,與誾誾同,意氣和悅貌。 《集韻》亦作訢。  又叶眞韻。 《韓愈·孔戣墓銘》白而長身,寡笑與言,其尚類也,莫之與倫。  又叶五剛切,音昂。 《詩·商頌》鬷假無言。叶上羹平,下爭彊。羹音郞,平音旁,爭音章。  又叶五姦切,音顏。 《古詩》四座且莫諠,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又叶魚戰切,音彥。 《楊修·節遊賦》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載笑載言。 《說文》本作𠱫。从口,䇂聲。䇂,辠也,犯法也。 《釋名》言之爲䇂也,寓戒也。鄭樵曰:言从舌从𠄞。𠄞,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忌』

《唐韻》《集韻》《韻會》渠記切《正韻》奇寄切,𠀤音惎。 《說文》憎惡也。 《增韻》嫉也。 《詩·周南·小星箋》以色曰妒,以行曰忌。  又《廣韻》忌諱也。 《周禮·春官·小史》詔王之忌諱。 《疏》謂告王以先王之忌諱也。  又《地官·誦訓》掌道方慝,以詔辟忌。 《註》不避其忌,則其方以爲苟于言語也。  又憚也。 《左傳·昭六年》民知有辟,則不忌于上。  又怨也。 《晉語》小人忌而不思。 《註》怨也。  又戒也。 《書·呂𠛬》敬忌罔有擇言在身。 《註》忌之言戒也。  又敬也。 《左傳·昭元年》非羇何忌。 《註》言不敬羇客,當誰敬哉。  又忌日,親喪日也。 《禮·祭義》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  又姓。 《風俗通》周公忌父之後,以王父字爲氏。  又龍忌,謂禁火日也。 《後漢·周舉傳》有龍忌之禁。  又《集韻》居利切《正韻》吉器切,𠀤音懻。語助辭。 《詩·鄭風》叔善射忌。  又《五音集韻》巨己切,音芑,亦戒也。 《詩·大雅》維此聖人,瞻言百里。維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說文》己心爲忌。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