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文缛节


   文;节:旧时指礼节;缛:繁重。繁琐过多的礼节、仪式。也指繁琐多余的事项或手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án wén rù jié
成语注音 ㄈㄢˊ ㄨㄣˊ ㄖㄨˋ ㄐ一ㄝˊ
成语正音 “缛”,不能读作“rǔ”。
成语简拼 fwrj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繁文縟節
成语英文 unnecessary and overelaborate for malities
成语俄文 излишняя пышность
成语日文 繁文縟礼(はんぶんじょくれい),煩わしい礼法やしきたり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文;节:旧时指礼节;缛:繁重。繁琐过多的礼节、仪式。也指繁琐多余的事项或手续。




成语示例


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鲁迅《坟 看镜有感》)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苏轼《上圆丘合祭卞议》:“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成语典故

缛:繁多。文、节:仪式,礼节。繁琐的仪式和礼节。也比喻琐碎多余的规定。梁启超《教育应用的道德公准》:“便是因为繁文缛节,条目太多,所以往往不能自圆其说。”鲁迅《坟.看镜有感》:“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亦作“繁文末节”。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议札子》:“议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亦作“繁文缛礼”。唐.元稹《王永可太常博士制》:“朕明年有事于南郊,谒清宫,朝太庙,繁文缛礼,予心懵然。” 并列 文,仪式。缛,繁多。节,礼节。烦琐多余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语出清·魏源《治篇十一》:“以~为足黼太平。”陆文夫《美食家》:“朱自治的此种运动时间也不太长,大体上不超过半个钟头。然后便在卧榻上躺下,开始那一整套的~,什么捏脚、拿筋、敲膀、捶腿。”△贬义。多用于书面,表示多余的礼节。→繁礼多仪 虚文缛节 ?因陋就简 省繁从简 删繁就简。也作“烦文缛礼”、“繁文缛礼”、“繁文末节”。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复杂:~杂。~乱。删~就简。~难。~嚣。 多:~多。~重(zhòng )。纷~。频~。~星。~忙。~芜。~博。 兴盛:~茂。~荣。~华。 生物增生新个体:~殖。~育。~衍。

〔~台〕中国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的古迹。 姓。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刺画花纹:~身。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➊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➋ 错杂艳丽的色彩)。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温和:~火。~静。~雅。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 专指社会科学:~科。 掩饰:~过饰非。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姓。

繁密的彩饰。 繁多,繁重,繁琐:~礼。繁文~节。 古同“褥”。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繁』

《廣韻》附袁切《集韻》《韻會》《正韻》符袁切,𠀤音煩。 《書·仲虺之誥》實繁有徒。 《傳》繁,多也。  又《禮·鄉飲·酒義》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 《註》繁,猶盛也。  又《孝經序》安得不翦其繁蕪。 《註》繁,雜也。  又《廣韻》繁,槪也。  又《廣韻》薄官切《集韻》蒲官切,𠀤音鞶。 《禮·禮器》大路繁纓一就,次路繁纓七就。 《疏》繁爲馬腹帶也。 《左傳·成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 《註》繁纓,馬飾。  又與樊通。 《周禮·春官·巾車樊纓註》樊,讀如鞶帶之鞶,謂今馬大帶也。  又《廣韻》薄波切《集韻》蒲波切,𠀤音婆。 《玉篇》姓也。 《左傳·定四年》殷民七族,有繁氏。 《前漢·陳湯傳》御史大夫繁延壽。  又《韻補》叶符筠切。 《陸雲·夏府君誄》元𧙗秀朗,輝景絪縕。誕載豐美,俊穎夙繁。  又《韻補》叶汾沅切。 《左貴嬪·楊後誄》天𧙓貞吉,克昌克繁。則百斯慶,育聖育賢。

『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無分切,音紋。 《說文》錯畫也。 《玉篇》文章也。 《釋名》文者,會集衆綵,以成錦繡。合集衆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 《易·繫辭》物相雜,故曰文。 《周禮·天官·典絲》供其絲纊組文之物。 《註》畫繪之事,靑與赤謂之文。 《禮·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  又《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疏》文,文字也。 《說文》序》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 《古今通論》倉頡造書,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  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謂文飾。  又《易·坤卦》文在中也。 《疏》通達文理。 《史記·禮書》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是謂太隆。  又《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 《疏》發舉則有文謀。  又《禮·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 《史記·樂書》禮自外作,故文。 《註》文猶動,禮肅人貌。貌在外,故云動。  又《禮·樂記》禮減而進,以進爲文。樂盈而反,以反爲文。 《註》文,猶美也,善也。  又《左傳·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 《註》有文辭也。  又《前漢·酷吏傳》司馬安之文法。 《註》以文法傷害人也。 《又》按其獄皆文致不可得反。 《註》言其文案整密也。  又姓。 《前漢·循吏傳》文翁,廬江舒人也。  又《史記·諡法》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又獸名。 《山海經》放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文文。  又《集韻》文運切,音問。 《論語》小人之過也,必文。 《朱傳》文,飾之也,去聲。  又眉貧切,音珉。飾也。 《禮·玉藻》大夫以魚須文竹,劉昌宗讀。  又《韻補》叶微勻切。 《崔駰·達旨》摛以皇質,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爲仁。 《張衡·西京賦》都邑游俠,張趙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  又叶無沿切。 《蔡洪棊賦》畫路表界,白質朱文。典直有正,方而不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