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无仅有


   绝:绝对;仅:只。只有这一个;此外不会再有。形容极其少有。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ué wú jǐn yǒu
成语注音 ㄐㄩㄝˊ ㄨˊ ㄐ一ㄣˇ 一ㄡˇ
成语简拼 jwj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絶無僅有
成语英文 the only one of its kind
成语法文 unique(incomparable)
成语俄文 единственный в своём роде
成语日文 唯一無二(ゆいいつむに)である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绝:绝对;仅:只。只有这一个;此外不会再有。形容极其少有。




成语示例


新的一辈继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之后成为作家的,可以说绝无仅有。(秦牧《两代人》)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苏轼《上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


成语典故

仅有这一个,此外再也没有了。形容极其少有。宋.文天祥《吉州右院狱空记》:“上有所好,下从而逢之,是未可知,夫以百余年两见之事,可谓稀阔,而其可疑又如此,然则虽谓之绝无仅有可也。”茅盾《故乡杂记》:“身上刚剥下来的棉衣,或者预备秋天嫁女儿的几丈土布,再不然——那是绝无仅有的了,去年直到今年卖来卖去总是太亏本因而留下来的半车丝。”秦牧《“深情注视壁上人……”》:“中国并不流行西方式的‘爱称’‘昵称’,但类似的称呼也不是绝无仅有。”杜鹏程《〈保卫延安〉重印后记》:“他,深表同情,让我搭乘当时在西北似乎是绝无仅有的一架军用飞机,赶到西安。” 并列 没有其他,只有一个。形容十分少有。语本宋·苏轼《上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邓贤《中国知青梦》:“在凌卫民一声号令下,全线停工停产,揭开云南知青为争取返城权利而进行的共和国历史上~的百日大罢工的序幕。”△多用于表示事物极为稀少。→独一无二 举世无双 盖世独步 绝世无双?累累如珠 多如牛毛 无独有偶 屡见不鲜 司空见惯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不过,才:不~如此。绝无~有。~只(仅仅)。

将近,几乎:士卒~万人。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表示大、多:~学问。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仅』

《六書故》同付。 《正譌》又,手也。从手持物以對人曰仅。  又《集韻》與帑同。 《唐韻》《集韻》《韻會》渠吝切《正韻》具吝切,𠀤音覲。 《說文》纔能也。  又少也,餘也。通作堇廑。亦作㢙。 《禮·射義》蓋㢙有存者。  又劣也。

『有』

《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𠀤音友。 《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 《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又《玉篇》不無也。 《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又《詩·商頌》奄有九有。 《傳》九有,九州也。  又《左傳·桓三年》有年。 《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又姓。 《論語》有子。 《註》孔子弟子有若。  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 《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詩·邶風》不日有曀。 《註》有,又也。  又《韻補》叶羽軌切。 《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又叶演女切。 《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