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换骨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脱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uō tāi huàn gǔ
成语注音 ㄊㄨㄛ ㄊㄞ ㄏㄨㄢˋ ㄍㄨˇ
成语正音 “胎”,不能读作“tái”。
成语简拼 tthg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脫胎換骨
成语英文 cast off one's old self and take on a new self
成语法文 faire peau neuve(se rééduquer radicalement)
成语俄文 порывáть со стáрым(родиться зáново)
成语日文 換骨奪胎(かんこつだったい)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脱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成语示例


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是脱胎换骨,神爽体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葛长庚《沁园春 赠胡葆元》:“常温养,使脱胎换骨,身在云端。”


成语典故

原谓修炼得道,可脱凡胎成圣胎,换凡骨为仙骨。后借指彻底的变化。宋.葛长庚《沁园春.赠胡葆元》词:“常温养,使脱胎换骨,身在云端。”《警世通言》卷二七:“凡人成仙,脱胎换骨,定然先将俗肌消尽,然后重换仙体。”鲁迅《致杨霁云》:“生成是一小贩,总难脱胎换骨,但多演几出滑稽剧而已。”亦作“换骨脱胎”。金.侯善渊《杨柳枝》词:“换骨脱胎归旧路,返童颜。”亦作“抽胎换骨”。明.无名氏《李云卿》三折:“李云卿,你今日一悟,三千行满,八百功成,已服大丹,抽胎换骨了也。”《金瓶梅》六七回:“你也尝尝!吃了牙老重生,抽胎换骨。” 并列 道教谓修炼得道,脱去凡骨凡胎,换得圣胎圣骨。后比喻根本性的变化。语本《参同契》:“作丹之时,脱胎入口;功成之后,脱胎出壳。”元·乔吉《折桂令·红梅徐德可索赋类卷》:“返老还童,~,饱养烟霞。”清·钱谦益《读杜小笺》上:“班赋序建武革命之事,几二百言,此诗(杜甫《行次昭陵》)以二十字隐括无遗词。古人~之妙,最宜深味。”△多用于思想变化方面。→伐毛洗髓 ?顽梗不化 改头换面。 也作“抽胎换骨”、“换骨脱胎”、“脱胎换体”。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离开,落掉:~产。~发(fà)。~节。~离。~落。~贫(摆脱贫困)。~稿(完成著作)。~手。摆~。挣~。临阵逃~。 遗漏:~漏。~误。~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亦称“夺文”)。 取下,除去:~下。~帽。~氧。~脂。~胎换骨。 倘若,或许:~有不测。 轻慢:~略(放任,不拘束)。~易(轻率,不讲究礼貌)。轻~(轻率,不持重,放荡)。 姓。

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儿。~生。~教(jiào )(指通过母体对胎儿施加影响,为胎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胚~。怀~。 事的开始,根源:祸~。 器物的粗坯:泥~。铜~。 衬在衣服、被褥面子和里子之间的东西:棉花~。

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交~。对~。~工。~文。兑~。 更改,变:变~。更(gēng )~。~马(喻撤换担负某项职务的人,含贬义)。~样。~气。~言之(换句话说)。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头。~骼(全身骨头的总称)。~节。~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干(gàn)。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扇~。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气。

〔~朵儿(duor )〕尚未开放的花朵。 〔~碌〕滚动(“碌”读轻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胎』

《唐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正韻》湯來切,𠀤音台。 《說文》婦孕三月也。从肉,台,意兼聲。 《廣韻》始也。 《增韻》凡孕而未生,皆曰胎。 《爾雅·釋詁》胎,始也。 《註》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 《博雅》人三月而胎。 《史記·律書》營室者,主營胎。  又獸亦謂之胎。 《禮·王制》不殺胎。 《史記·樂書》胎生者不殰。 《註》胎生,獸也。  又珠亦謂之胎。 《前漢·揚雄傳》剖明月之珠胎。 《註》珠在蛤中,若懷姙然,故謂之胎也。  又逃也。 《揚子·方言》胎,逃也。 《註》謂逃叛也。  又《韻補》叶音怡。 《漢樂章》衆庶熙熙,施及夭胎。羣生啿啿,受春之祺。 《徐幹·七喻》大宛之犧,三江之鮭。雲鶬水鵠,熊蹯豹胎。  又叶音駝。 《道藏謌》乞免五難中,制召諸天魔。靈嶽不崩陷,福地更鍊胎。 《集韻》或作孡。

『骨』

《唐韻》《韻會》古忽切《集韻》吉忽切,𠀤音汨。 《說文》肉之覈也。 《釋名》骨,滑也。骨堅而滑也。 《靈樞經》腎主骨,張筋化髓榦,以立身。 《周禮·天官·疾醫》以酸養骨。 《註》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 《疏》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 《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淸而散。屬地,濁而聚。  又牲骨。 《禮·祭統》凡爲俎者,以骨爲主。 《儀禮·鄕射禮註》以骨名肉,骨貴也。  又姓。 《隋書·骨儀傳》骨儀,京兆長安人。  又《唐書·東夷傳》新羅,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  又苦骨,苦參別名。  又多骨,白荳𦸅別名。見《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