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心之疾


   腹心:比喻要害处;疾:疾患。比喻要害处的祸患。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ù xīn zhī jí
成语注音 ㄈㄨˋ ㄒ一ㄣ ㄓ ㄐ一ˊ
成语简拼 fxz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disease in one's vital organs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腹心:比喻要害处;疾:疾患。比喻要害处的祸患。



成语示例


陛下只知行乐欢娱,歌舞宴赏,作一己之乐,致万姓之愁,臣恐陛下不能享此乐,而先有腹心之患矣。(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十八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六年》:“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


成语典故

比喻致命的祸患。宋辛弃疾《美芹十论·审势》: “我有三不足虑,彼有三无能为,而重之以腹心之疾,是殆自保不暇,何以谋人! ”●《左传·哀公六年》: “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向诸周大史。周大史曰: ‘其当王身乎! 若萗之,可移于令尹、司马。’ 王曰: ‘除腹身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谷不有大过,天其夭诸? 有罪受罚,又焉移之?’ 遂弗焉。” 萗(yong): 古代消灾的祭祷。春秋鲁哀公年间,有彩云象一群红色的鸟在太阳两边飞了三天,楚昭王派人询问成周太史。太史说,有可能要在君王身上应验,如禳祭,尚可移到大臣上。昭王认为,生在腹心的疾病,移到大腿胳臂上,是没有好处的; 没有重大过错,上天不会让我夭折,即使有罪受罚,又怎能移到别处? 偏正 肚子深处的疾病。比喻根本的祸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有越,~。”△贬义。多用于祸患方面。也作“腹心之患”。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一般指人和脊椎动物躯干的一部分,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内脏(通常称“肚子”):~部。~膜。~水。~泻。~疾。心~(喻极亲近的人)。~稿。~诽(指口里不说而心里不以为然。亦作“腹非”)。遗~子。 喻地区的前部、内部或中部:~地。~背受敌。 厚:“(冬季之月)冰方盛,水泽~坚,命取冰。” 怀抱:“出入~我。”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病,身体不舒适:~病。目~。残~。讳~忌医。 一般的痛苦:~苦。 疼痛:~首蹙额。 恨:~恶如仇。 同“嫉”,妒忌。 弊病,缺点:“寡人有~”。 快,迅速:~步。~走。~进。~驰。~足先得。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腹』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六切,音福。 《說文》本作腹,厚也。一曰身中。 《爾雅·釋詁》腹,厚也。 《詩·小雅》出入腹我。 《傳》厚也。 《箋》腹,懷抱也。 《禮·月令》孟冬之月,水澤腹堅。 《註》腹,厚也。  又《增韻》肚也。 《釋名》腹,複也,富也,腸胃之屬,以自裹盛復於外複之,其中多品,似富者也。 《易·說卦》坤爲腹。 《疏》坤能包藏含容,故爲腹也。  又凡借以喻物。 《詩·周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河圖引蜀謠》汶阜之山,江出其腹。  又遺腹。 《前漢·昭帝紀》泗水戴王有遺腹子煖。  又腹疾。 《左傳·宣十六年》叔展曰:河魚腹疾柰何。  又衣名。 《釋名》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  又姓。 《戰國策》腹擊爲室而鉅。 《註》趙臣。  又人名。 《史記·燕世家》燕王命相栗腹約歡趙。  又《韻補》叶音必。 《易林》隂寒主疾,水離其室。民飢于食,不病心腹。

『心』

《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 《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 《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 《玉篇》《廣韻》𠀤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 《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 《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 《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 《註》得氣之本也。 《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 《詩序》情動于中。 《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 《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 《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 《邵雍淸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 《史記·天官書》心爲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后氏祭心。 《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 《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爲尊也。  又去聲。 《吳棫·韻補》息吝切。 《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下心字去聲。  又叶思眞切,音新。 《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叶先容切,音松。 《詩·大雅》吉甫作頌,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叶思征切,音騂。 《揚子·太𤣥經》勤于心否貞。  又叶桑鳩切,音修。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叶疏鳩切。  又叶思敬切,音性。 《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爲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兹興,兹興將何詠。 《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 《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爲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疾』

《唐韻》秦悉切《集韻》《韻會》昨悉切,𠀤音嫉。 《說文》病也。一曰急也。 《徐曰》病來急,故从矢。矢,急疾也。 《易·復卦》復亨出入無疾。 《書·說命》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  又《玉篇》患也。 《左傳·桓六年》謂其不疾瘯蠡也。 《疏》不疾者,猶言不患此病也。  又《玉篇》速也。 《廣韻》急也。 《易·繫辭》帷神也,故不疾而速。 《詩·大雅》昊天疾威。 《傳》疾猶急也。 《禮·月令》季冬之月,征鳥厲疾。 《疏》疾,捷速也。 《張衡·南都賦》總括趣欱,箭馳風疾。  又《增韻》惡也。 《左傳·昭九年》辰在子卯,謂之疾日。 《注》疾,惡也。  又《爾雅·釋言》疾,齊壯也。 《疏》急速齊整,皆于事敏速强壯也。  又虐也。 《詩·大雅》疾威上帝。 《朱注》疾威,猶暴虐也。  又怨也。 《管子·君臣篇》有過者不宿其罰,故民不疾其威。 《注》疾,怨也。  又毒害也。 《左傳·宣十五年》山藪藏疾。 《註》山之有林藪,毒害者居之。  又姓。 《姓譜》元魏疾陸眷。  又車轅前之下垂在地者曰前疾。 《周禮·秋官》大行人立當前疾。  又劉疾,鳥名。 《爾雅·釋鳥》鶛,劉疾。  又與嫉通。 《書·君𨻰》爾無忿疾于頑。  又《秦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 《傳》見人之有技藝,蔽冒疾害以惡之。 《史記·孫臏傳》龐涓恐其賢於已,疾之。  又與蒺同。 《前漢·揚雄傳》及至獲夷之徒蹶,松柏掌疾黎。  又《韻補》叶才詣切,音劑。 《易·無妄》无妄之疾,勿藥有喜。喜,音戲。 《詩·大雅》庶人之愚,亦職維疾。叶下戾。 《司馬相如·上林賦》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馳波跳沫,汨隱漂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