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粱纨袴


   指富贵人家子弟的生活,有浮华奢侈。浅薄无知之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āo liáng wán zhù
成语注音 ㄍㄠ ㄌ一ㄤˊ ㄨㄢˊ ㄓㄨˋ
成语简拼 glw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膏粱紈袴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富贵人家子弟的生活,有浮华奢侈。浅薄无知之意。



成语示例


我不习惯这种膏粱纨袴般的生活。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袴之谈!我们虽是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


成语典故

并列 膏粱,肥肉细粮。纨袴,富贵人家子弟的衣着。形容豪华奢侈。《红楼梦》56回:“真真~之谈。”※纨袴,不读作zhíkuà。△用于描写富家子弟。→膏粱锦绣 ?粗衣粝食。 也作“膏果纨袴”。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肥,肥肉:~粱(肥肉、细粮)。~腴。~沃。 脂油:春雨如~。~泽(a.滋润作物的及时雨;b.喻给予恩惠)。 中医指心尖脂肪,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病入~肓。

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上:~油。 把毛笔蘸上墨汁在砚台边上掭:~笔。~墨。

粟的优良品种的总称:一枕黄~。 〔高~〕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红褐色,可食,亦可酿酒、制淀粉。杆可用来编席、造纸等。亦称“蜀黍”。 精美的主食:膏~(泛指美味的饭菜,如“~~子弟”,旧时指达官贵人家的子弟)。~糗(粱制的干粮)。~肉。

细绢,细的丝织品:~素。~绔(旧指富家子弟的华美衣着;泛指富家子弟,如“~~子弟”)。

套裤。《方言》卷四:“袴,齊、魯之間謂之䙭,或謂之襱,關西謂之袴。”《禮記•内則》:“衣不帛襦袴。” 通“胯”。两股之间。《史記•淮陰侯列傳》:“衆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膏』

《唐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𠀤音高。 《說文》肥也。 《韻會》凝者曰脂,澤者曰膏。一曰戴角者脂,無角者膏。 《元命包》膏者,神之液也。 《易·鼎卦》雉膏不食。 《晉語》不能爲膏,而祗離咎也。 《註》膏,肥也。 《又》夫膏𥹭之性,難正也。 《註》膏,肉之肥者。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狶膏棘軸。 《註》狶膏,豬脂也。  又《博雅》人一月而膏。 《左傳·成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 《註》心下爲膏。  又《正韻》澤也。 《博雅》膏,滑澤也。 《易·屯卦》屯其膏。 《疏》正義曰:膏謂膏澤也。  又脣脂,以膏和丹作之,亦曰膏。 《詩·衞風》豈無膏沐,誰適爲容。  又甘也。 《禮·禮運》天降膏露。 《註》膏,猶甘也。  又凡樹理之白者皆曰膏。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膏物。 《註》鄭司農曰:膏物,謂楊柳之屬,理致且白如膏。  又五穀之滑者皆曰膏。 《山海經》西南黑水之閒,有廣都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 《註》郭曰:言味好,皆滑如膏。  又《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𠀤音誥。潤也。 《詩·曹風》芃芃黍苗,隂雨膏之。 《釋文》膏,古報反。 《禮·內則》脂膏以膏之。 《釋文》膏之,古報反。◎按劉鑑經史動靜字音,凡脂膏之膏則讀平聲,用以潤物曰膏,則讀去聲。

『粱』

《廣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張切,𠀤音梁。 《說文》米名也。 《篇海》似粟而大,有黃靑白三種,又有赤黑色者。 《韻會小補》粱,粟類,米之善者,五穀之長,今人多種粟而少種粱,以其損地力而收穫少也。 《爾雅·釋草註》虋,赤粱粟。芑,白粱粟。 《周禮·天官》犬宜粱。 《疏》犬味酸而溫,粱米味甘而微寒,氣味相成,故云犬宜粱。 《廣志》有具粱、解粱,有遼東赤粱。 《本草》白粱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有襄陽竹根者最佳。黃粱出靑、冀。 《杜甫·贈衞八處士詩》夜雨翦春韭,新炊閒黃粱。 《註》《本草》香美逾諸粱,俗呼竹根黃。  又莠類曰粱。 《爾雅·釋草》稂,童粱。 《註》莠類。 《疏》稂,一名童粱。 《集韻》或作梁。

『袴』

《唐韻》《集韻》《韻會》𠀤苦故切,音庫。 《急就篇註》脛衣也。 《釋名》袴,跨。兩股各跨別也。 《揚子·方言》大袴謂之倒頓。 《郭註》今雹袴也。小袴謂之䘨𧘈。 《郭註》今𧝜袴也。 《又》齊魯之閒謂之䙭,或謂之櫳,關西謂之袴。 《禮·內則》衣不帛襦袴。 《王充·論衡》趙武藏于袴中。  又袴褶。 《吳志·裴松之註》呂範釋韝著袴褶,執鞭詣闕下。 《晉書·輿服志》袴褶之制,未詳所起。 《韻會》《馬韻》通㡁,《禡韻》通胯。 《正字通》兩股閒曰胯。通作跨。袴自是脛衣,必謂胯與袴同,無此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