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哀伤,顺应变故。用来慰唁死者家属的话。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抑制悲哀,顺应变故。用以慰唁丧父母之辞。现亦用于一般丧亲。《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毛泽东《致杨开智》:“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节哀顺变。”蒋子龙《阴阳交接》:“老马,你是咱们局的老人,又是处理婚丧嫁娶的专家。你代表我们先去看看,劝老桂的家人要节哀顺变。” 连动 抑制悲痛,顺应变故。语出《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前汉演义》24回:“汉王听着,悲喜交并,当下复书劝慰,叫他~,协力复仇。”△常用作对丧亲之人的劝慰言辞。
悲痛:悲~。~求。~叹。~鸣。~思。~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艳(诗文凄测动人而华丽)。 悼念:~悼。默~。 旧时称死去母亲:~子(a.母丧而父存;b.古称居父母丧的人)。
《唐韻》烏開切《集韻》《韻會》《正韻》於開切,𠀤音唉。 《說文》閔也。 《玉篇》哀傷也。 《書·大誥》允蠢鰥寡哀哉。 《詩·豳風》哀我人斯。 又《爾雅·釋訓》哀哀悽悽,懷報德也。 《詩·小雅》哀哀父母。 又憐也,愛也。 《呂氏春秋》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 又《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焉,曰哀駘它。 《註》哀駘,醜貌;它,其名。 又《諡法》恭仁短折曰哀。 又姓。 《風俗通》魯哀以後,因諡爲姓。 《前漢·王莽傳》梓潼人哀章。 《姓譜》宋有哀長吉。 《正字通》明嘉靖進士哀貞,上命攺哀爲衷。 又國名。 《後漢·南蠻傳》哀牢人皆穿鼻儋耳。 又叶於希切,音衣。 《詩·小雅》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又》山有蕨薇,隰有𣏌桋。君子作歌,維以告哀。